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寫出自己的見解:
生1:好人、壞人要是一個樣,談遷名垂青史,那個小偷也該留下姓名。(好個活學活用的典型。)
生2:好人、好人要是一個樣,那“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的詩句不會膾炙人口。(引經據典,頭頭是道。)
生3:好人是人,是活得好,受人尊敬的人;壞人也是人,是活得差,一出現就人人喊打的人。(還真有點哲學家思辨的感覺呢!)
同學們的練筆和點評都講得頭頭是道,這時候,小A同學也有點不好意思,安靜地聽講了。
三、 “習作的綜合評分為……”
課堂練筆雖然有許多優勢,但由於時間短,寫出的片段還是比較粗糙的。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讓學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養成認真修改文章的好習慣,對提高習作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課堂中的小練筆,有精彩之作,也存在著偏題、語句單調貧乏的現象,因此,交流例句及評點後,及時動筆進行修改,才更有實效,但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因而每周末,我要求同學們從完成的課堂練筆中選擇一個自己認為最精彩的片段進行修改,並重新謄抄,進行評價。
我在習作評價中設置了加分一項,學生對自己的習作有兩次修改的機會,修改質量高的可以加分。而每單元的小練筆評價也和習作評價結合,成為本次習作的綜合評分。這樣做是將修改習作的方法落到實處,讓學生們在積極的鼓勵與肯定下,逐步養成認真修改習作的好習慣。
【案例反思】
1. 師生同寫,形成習作磁場。閱讀為學生打開了通向世界、連通古今、通向內心的門戶,為寫作找到了切入點並樹立了寫作的範例。針對班級的實際情況,我選擇在課堂仿寫句子、句群以及段落的方式作為突破口,對學生進行表達訓練,提高習作的興趣,豐富語言文字的積累,打通生活積累與文字表達的壁壘,讓寫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磁場。
2. 情動辭發,喚醒內在積累。教的價值在促進,教的本質在引導。學生在其感興趣的方麵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在 一定情境中遇到這方麵的話題則情動而辭發,喚醒腦中豐富的、沉睡著的積累。
寫作是學生對生活的加工、提煉和再現,習作教學應走“回歸、體驗、表達生活”之路,要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勇於實踐,敏於觀察,解讀社會生活這部無字之書,積累直接經驗,豐富自己的寫作資源庫,產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讓寫作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在教學中,教師要敏感地抓住各種生成性資源,成為學生觀察的源泉,思考的起點,習作的素材。
3. 反饋修改,體現過程價值。“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評價理念。習作評改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調動學生習作積極性,不斷增強學生認知內驅力的過程。對學生修改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反饋,時刻關注學生在習作過程中的進步和變化,讓學生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和成功的經驗,當然也會遇到失敗的教訓。而這種新的認識、新的經驗和教訓又會使學生期望在下一次習作中獲得進一步的滿足。這種期望和滿足感就成了他們寫好習作的一種重要的、穩定的推動力。
(作者單位:南京市天妃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