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注生活體驗激發習作熱情(2 / 2)

2. 自然風光陶醉了學生,他們想一吐為快。不少家長利用休息日、寒暑假帶孩子去旅遊,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麵,滿足了他們“馳騁江湖”的自豪感。學生便會由衷產生一種激情,那就是要把親眼目睹的告訴同學,讓他們一起來分享自己的歡樂。這就給予了學生習作以動力,因此,好的習作湧現了,如《黃山見聞》《不到長城非好漢》《花果山一日遊》等。

小學生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生活中,身邊的世界就像一個萬花筒,隻要他們親身經曆,留心觀察,融入自我,就會有獨特的體驗和感受,形成於心,訴諸於筆端,也就成了“血肉”之作。

三、 引導觀察生活,利於學生抒發真意

小學生一般對影響自身成長、影響心情、影響健康、影響學習的事情思考最多,因為他們覺得這些事情往往不同尋常,會在他們的心田打上深深的人生烙印。

1. 家庭成員間的“新關係”。現在不少重男輕女的現象開始走出“困境”,許多家長對孩子變得“溫柔”起來;也有一些孩子因爸媽工作較忙,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生活,現在回到父母身邊上學讀書了,他們重溫了父母之愛,心情自然愉快無比;社會上“一幫一助學活動”,使更多的失學孩子重返學堂,這些孩子的心中總有一份美好的願望,他們享受到了天倫之樂、親情之樂、被助之樂。學生內心的真情宣泄天真無邪,充滿喜悅與憧憬,如《媽媽不再“恨”我了》《新學校》《第一次玩電腦》《“新”媽媽》等。

2. 社會熱點問題。小學生對周圍發生的一切變化都心中有數。如有位學生根據家旁邊的小河受造紙廠排汙水汙染,魚兒“全軍覆沒”的“悲壯”一幕,寫下了《魚兒也要保護傘》。去年,我校有一位一年級的小女孩在上學的路上,被一輛卡車無情地奪去了幼小的生命,我班有些同學就此寫出了《真想不到》《小學生如何過馬路》《給交警叔叔的一封信》等習作。他們對這些社會問題的思索,說明他們的思想開始走向成熟,走向與之相關的社會生活。

3. 學習中的酸甜苦辣。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更是一件快樂的事。學生在學習之餘,可以自由地玩耍,可以盡情地歌唱,可以開心地交友,但是,不管是愉快的還是苦澀的,都是一份體驗、一份收獲。據此,學生寫出了不少佳作,如《開心課堂》《有趣的語文活動課》《我班的詩集》《對不起,朋友》等。

隻要留心就會發現,身邊處處皆素材,課堂中教師的幽默、睿智,同學的機靈、妙趣橫生的精彩一瞬,逛商場、捐款救人等等。教師的引導應該是全方位的,跨越課堂的界限,利用一切機會,將學生沒有發現的習作素材指點給他們,讓其在輕鬆中汲取一件件新鮮的事例,這樣,寫作起來學生才會有話可說。

四、 關注表達方式,利於學生提高技巧

小學生的習作一般都不長,這與他們的知識儲備有著密切的關係。筆者就此進行了這樣一番導引:“一篇優秀的習作,除了情節感人外,還有一些地方能感人,比如遣詞用句,主要表現在文中使用了一些必要的成語、格言、警句、名言、詩句等,還要注意使用一些比喻句、誇張句、反問句、排比句等句式。豐富多樣的詞句會給我們幹涸的習作注入一汪甘甜的清泉,讓我們的習作之苗茁壯成長。”事後,學生在習作中嚐試地運用了表現形式多樣的詞語、句子,不出所料,學生的習作精彩不斷,這些詞語、句子就如“作料”一般,讓原本平淡的習作頓感“鮮”味十足,文章的“味兒”也越來越濃。

總之,“真”與“情”都是學生對生活的體驗,都是生活對有心人的垂青,教師的“導”渠暢通了,那麼學生的寫作自有源頭活水來。教師隻要善於抓住生活之“真”,撥開學生心頭迷茫之浮塵,必能“點石成金”。

(作者單位:新沂市春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