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技法的無痕滲透
寫作教學
作者:許發金
教學生掌握習作知識,並不是隻有“講”這一種笨方法,我們要向高級營養師學習,將各種營養成分溶入孩子們喜愛的小食品中,讓他們在享受中自然吸收了豐富的營養。因此,理想的方法是教師“心中有法,口中無法”。
一、 把習作技法藏在故事裏
喜歡故事是兒童的天性。把枯燥的寫作方法轉化成生動的故事呈獻給學生,能夠化解教學中的難點,他們也樂於接受,而且記憶深刻。如習作指導課《漫談觀察》,什麼是觀察?怎樣觀察?單憑語言描述,學生難以理解,而通過故事則可以化難為易。教師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有位醫學院的教授,在上課的第一天對他的學生說:“當醫生,最要緊的就是膽大心細!”說完,便將一隻手指伸進桌子上一隻盛滿尿液的杯子裏,接著再把手指放進自己的嘴中。隨後,教授將那個杯子遞給學生,讓這些學生學著他的樣子做。他看著每個學生把手指放進杯中,然後再放進嘴裏,忍著嘔吐的狼狽樣子。教授說:“不錯,你們每個人都夠膽大的。隻可惜你們看得不夠細心,沒有注意到我探入尿杯的是食指,放進嘴裏的卻是中指啊!”由此引出觀察的五個要旨,即眼看、鼻聞、手摸、耳聽、心想。故事的魅力是無窮的,在寬鬆、愉悅、無拘無束的狀態下,學生在傾聽中啟迪智慧,蕩滌心靈,習得技法,從而激發起強烈的創作欲望。
二、 把習作技法化在交談間
數學的解題方法可以例舉,可以佐證;而寫作的方法卻不能簡單地套用,須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讓學生去實踐,達到“道法自然、潤物無聲”的理想效果。教學《“磚”的啟示錄》一課,我是這樣將“聯想”的方法教給學生的:課堂上,我出示一塊紅磚,讓學生展開聯想,暢所欲言。有的學生由紅磚的形狀、顏色、用途,聯想到有相似之處的人、事、理,在交談中獲得“相似聯想”的方法;有的學生由紅磚聯想到很多相關的人和事,如建築工人、紅色娘子軍等,在交談中領悟“相關聯想”的方法;有的學生從與紅磚相對的方麵展開聯想,在交談中體會“相對聯想”的方法;有的學生由紅磚聯想到某種思想、某種品質,從而明白“虛實聯想”的方法……習作教學要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教師創設會話、交流情境,通過交談,有意識地滲透習作方法,將枯燥的方法講解融入到生動的交際情境中,做到深入淺出、觸類旁通。
三、 把習作技法融在遊戲時
學生在興趣盎然地參與遊戲時理解的知識,遠比生硬灌輸給他們的有效,遺忘率也低。把習作的技法融在遊戲時,讓學生在反複操練中獲得直觀感受,從而產生不吐不快的心理反應。李白堅教授執教遊戲作文課《比手勁》時,五次中斷教學活動,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比賽開始了,老師喊“一、二”時,學生們都屏住了氣息,等待著老師喊出“三”字。但是,他們萬萬沒有料到,老師大聲喊出的卻是一個“停!”大家一下子泄了氣,愕然地看著老師。李老師告誡道:“在寫‘比手勁’的時候,‘交戰雙方’的衣著、表情是不能不注意觀察的,否則文章就寫不具體了。”於是,再一次請大家預備比賽,同時觀察彼此的衣著和表情。等到應該喊“三”的時候,老師又喊了聲:“停!”這回同學們大笑起來。老師提醒道:“在寫這種帶有動態性的記敘文的時候,‘交戰雙方’的動作怎麼能不注意觀察呢?”於是,又請大夥兒一起仔細地觀察參賽雙方的動作:左右手怎麼放,左右腳怎麼站,腰是否彎曲,頭是否低下,等等。第三次,這回老師剛喊出“二”,全體同學齊聲高喊“停”,因為他們隱約知道環境也是需要注意的。第四次,再請他們注意握著對方的手感覺一下:是肉肉的呢,還是有骨感的呢?是出汗的呢,還是幹幹的呢?第五次,老師開始追問,比手勁的同學們在此時此刻都想了些什麼?同時大聲提醒道:“注意!心理活動也要寫進文章。”如此這般才算完成習作指導的任務。從以上的“行為教學”中我們不難看出,如果教師沒有一次次中斷教學活動,就不可能激發學生觀察的熱情,進而收獲衣著、神態、動作、環境以及心理活動等描寫的方法。在遊戲中,學生掌握了一係列的寫作方法,並且在隨後寫作中加以運用,避免了空洞的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