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低年級寫話的幾種策略
寫作教學
作者:盧麗雪
一、 善用插圖,滋養寫話
課文插圖是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和文字一樣,都是重要的教學資源。筆者在學生掌握拚音及一定量字詞的基礎上,讓他們練習用自己的話把圖意寫下來。如果一課有多幅圖,每幅圖用一兩句話寫下來,再讓學生在兩幅圖之間展開聯想,添上過渡句子,使之更連貫。如果是單幅圖,可按觀察順序用幾句話寫出來,把句子寫完整,寫通順。學生以圖為依據,有的靈活地運用了課文中的詞句,有的把課文中的話變成了自己的話。如根據《上天的螞蟻》一課的插圖,一個學生寫出了《堅持就有希望》的片段:
在這片樹林中,有一棵很高很高的樹,高得插入雲霄。這是什麼樹?“這是一棵通天樹。”一位常常坐在樹下的白胡子老爺爺回答道。有一個巨人好想到天上去看看,他抬頭仰望,脖子都仰酸了,也望不到樹尖。“不行,我爬不上去。”巨人不顧白胡子爺爺的鼓勵,連連告退,終於跑掉了。“我能爬到天上去!”一隻很小很小的螞蟻充滿自信地說。老爺爺眼睛一亮,俯下身子問:“你能行嗎?”“我能行!”小螞蟻說著就開始爬,邊爬邊說:“隻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我相信小螞蟻能行!你呢?
如今,課文插圖在我們班裏如一片“肥沃的土地”,滋養著同學們的寫話,同學們也嚐到樂趣,樂意用筆表達。
二、 依托文本,授之以漁
模仿他人作品,從他人作品中汲取造句和謀篇布局的方法,是初學寫話的一個好方法。有了課文這個優秀的“藍本”,學生很容易找到寫話的支點,連平時最不善言辭的學生也能寫得得心應手。葉聖陶的《風》一詩中,三個段落的結構是相似的。同學們有滋有味地朗讀了這首詩,然後模仿詩歌的形式,試著編寫自己眼中的《風》:
生1: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窗簾抖動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捉迷藏。
生2: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風箏在空中舞動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伴奏。
生3: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暴雨來臨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發怒。
生4: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頭發飄舞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遊戲了。
學了《媽媽的愛》後,有同學寫道:“每次回家,媽媽都先給我做好了飯。啊,媽媽的愛是噴香的美味。有一次我摔倒了,媽媽把我扶了起來。啊,媽媽的愛是有力的手!”無疑,這樣的仿寫為學生寫話提供了生動的內容和話題,讓他們能輕鬆地享受到寫話成功的樂趣。
三、 巧用繪本,功到自然成
巧用繪本,進行寫話訓練,也別有一番情趣。從介紹書的封麵、書脊、襯頁、扉頁開始,就走進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繪本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通過說來達到寫的目的,這也是一個對話的課堂。當課堂明快的感情基調和學生內心發生碰撞時,他們自然而然會真情流露,寫出一個個生動形象的句子。學習繪本《逃家小兔》,在導讀中,教師利用繪本中一次又一次的變化,讓學生參與其中,“如果你是兔媽媽,你會怎麼變,讓小兔回家呢?”在饒有興趣的猜測中,推進故事的情節,體會媽媽對孩子那濃濃的愛。當學生和繪本產生了共鳴,也就有了寫話的衝動,寫起話來自然真情流露,文字清新自然。巧用繪本寫話,帶給學生的不僅是心靈上的溫馨,更教會他們用怎樣的語言去表達愛。
四、 精設活動,有話可寫
新學期伊始,恰逢元宵佳節。筆者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上開展“鬧元宵”係列活動,通過看花燈、猜燈謎、做元宵、吃元宵一係列活動,讓學生了解中國人的元宵節習俗,感受共度這個團圓節日的歡樂。同學們在興致盎然的活動後完成了一個個精彩的片段:
“我一眼就看中了一隻小瓢蟲燈。瓢蟲燈的眼睛藍藍的,圓鼓鼓的,像青蛙的眼睛一樣。它的頭上長著一對觸角,觸角的頂上有一對天藍色的水晶球。燈一動,觸角上的球也跟著抖動起來,真好玩呀!”
“我逐個瀏覽著謎麵,這時‘夫不出頭,打一個字’映入眼簾。咦,這不就是‘天’字嗎?我連忙東看看,西瞧瞧,幸好沒人聽見。太棒了,一定是這個。我興高采烈地摘下彩紙換獎品,心裏甜滋滋的。”
如今,班裏掀起寫話的熱潮!一期又一期的《靜待花開》班刊,留下了同學們寫話生活的足跡。了解學生,貼近學生,將“興趣”進行到底,你的教學春天已經悄然到來。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