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成,語文教學的美麗邂逅(1 / 2)

生成,語文教學的美麗邂逅

閱讀教學

作者:劉璐

一、 文本感悟:淺嚐轍止

學生的閱讀,文本是一種引導,教師是另一種引導。每一篇課文都有獨特的內涵,要使課堂生成碰撞出火花,必須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而事實上,教師往往錯誤地把備課當成是寫教案,過分依賴教參,沒有深入地挖掘文本所蘊含的思想,對語言文字所創設的話語情境,缺乏真切的體驗和獨特的感悟,更談不上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閱讀和對話,領略課文中的美好境界。學生怎麼能有充滿個性和智慧的生成呢?

一位教師執教《九色鹿》時,為了讓學生感知調達的人品問題,對同學們說:“在金錢麵前,我們能背信棄義嗎?”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回答:“不能!”教師為了引導學生,隨口又問了一句:“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同學們也答道,要講誠信,老師很滿意。就在這時,有一位同學舉手,老師微笑著讓他回答,結果他的答案讓老師愣在那裏,他說:“我看誠信也有不好的時候。昨天,我和哥哥在家裏玩耍,一起弄壞了玻璃,我承認了錯誤,結果爸爸狠狠地批評了我。”老師一時不知所措,竟愣在了那裏。幸虧有一位優等生馬上舉手,說出自己的理由,替她解了圍。這本應是一次多麼及時的生成,而老師卻錯失了這次讓學生潛心與語言文字對話的時機。課後,我與她交流,她說確實沒想到學生會說出這樣的答案。其實,可以抓住這個契機,立即組織“到底該不該誠實”辯論會,讓學生充分感知誠實換來的或許是表麵上的吃虧,但是獲得的是心靈的永久安寧,是人格魅力的彰顯。可見,教師沒有深入解讀文本,課堂生成資源隻能白白“流失”了,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二、 流程設計:裹足不前

《語文課程標準》把“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作為語文課程基本理念之一,因為隻有開放才有活力。但是,我們傳統的設計理念,往往強調教學結構的嚴謹與細密,一切圍繞著既定的教學目標展開,追求目標的達成度,認為這就是高效。在這種理念支撐下,課堂難免缺乏師生的互動,課堂生成也就無從談起。我在聽一位老師教《李時珍夜宿古寺》一

體會,一座破敗的古寺,隻見裏麵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有學生回答“環境差”;有說李時珍不怕艱苦;當有一個學生說,我體會到李時珍一心為民。老師讓他坐下去再體會,又把話題岔開了。我當時一驚,不禁為這個學生獨特的感悟而暗自叫好!課後,我了解了那位學生的心聲:李時珍身處如此惡劣的環境卻毫不在乎,就是為了修訂《本草綱目》,而修訂《本草綱目》不就是為民造福的一件大事嗎?多麼深刻的思想,多麼珍貴的體悟!我為學生有如此的感悟能力而深深歎服,同時也為這位老師與一次難得的“生成”擦肩而過而搖頭歎息。

三、 學生主體:永恒追求

師生的關係應該是互為主體的平等關係,教師應成為學生閱讀的導師,而不是居高臨下控製信息的專製權威。而事實上不少教師卻是居高臨下、大權獨攬。在熱熱鬧鬧的合作交流後,評判對錯好壞的標準往往出自老師之口;在完成課文學習後,作業布置的內容、形式和數量掌握在老師手中;尤其是課堂上,老師掌握著學生能否說話的權利,這嚴重製約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個性,課堂也無法因生成而精彩起來。我在教學《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時,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肖邦要把心髒帶回祖國時,一名學生思想開了小差,我在氣憤中沒有給他發言的機會,盡管後來他的手舉得很高。課後,我看到他憤憤不平的眼神,立即意識到自己的做法不妥,就與他進行了交流。他慷慨激昂地說:“肖邦是為了表明對祖國的忠誠之心,他魂牽夢繞的就是自己的祖國,他是和祖國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的,這就是他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我為這位同學讀書的精細而喝彩,為自己課堂上的專製而自責。心與心產生共鳴,情與情產生交融,這便是課堂生成的魅力,那麼,如何讓生成給課堂增添亮麗的色彩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點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