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為中心”, 關注語言訓練形式
閱讀教學
作者:陸雷芳
一、 基於學情,“新”“舊”相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這表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現狀,把握教學起點,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因此,對於某一語言訓練點,我們要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設計相應難度的訓練內容,架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使學生有語言上的增量。如比喻這一修辭手法,我們就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宜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達成目標。一上《爺爺和小樹》這一課,是學生初次接觸,比喻句教學的定位可以是,“初步感知這裏說的‘暖和的衣裳’,指的是給小樹保暖用的稻草。”而其後《小小的船》一課中設計的比喻句,則需與“舊知”相對接,可以在複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妙處,並嚐試進行口頭說話練習。再後來,到一下《稱象》一課中,比喻句的教學要進一步提升,我們將教學重點放在“深入感知比喻這一修辭的妙處,將象的大寫得更形象,並嚐試進行寫話練習。”學生經曆了這樣一個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新”知識要依賴“舊”知識溫故而知新,而“舊”知識則通過“新”知識的學習來加深理解,實現了“新”“舊”知識的連接。這樣安排語言訓練,顯然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與認知規律的,是行之有效的。
二、 激發學趣,“文”“趣”相融
認知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我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文”的內容與“趣”的形式中主動進行語文實踐,實現了語言實踐的有效性,讓學生獲得了最有分量的收獲。如二上的《從現在開始》一課,當貓頭鷹、袋鼠上任的時候,小動物都叫苦連天,它們會怎麼“叫苦連天”呢?學生通過演一演小動物,再現了森林場景。同時,學生們通過說一說、演一演,進一步理解了“議論紛紛”“叫苦連天”的意思,語言也得到了充分發展。通過入情入境的表演,學生們有了自己的體驗,使語言更加鮮活,故事內容不斷創新。同時,學生們欣賞同伴的表演,也利於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利於他們積累語言、豐富語言,真正提升言語水平。
三、 關注學法,“學”“用”相生
入選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體裁多樣、富有兒童氣息和時代精神的文章,篇篇都是學生寫話習作的典範,所以,我們在教學時,不僅要讓教材成為學生最主要的學習載體,帶領學生讀懂故事本身,感受故事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讓課文成為學生“聽、說、讀、寫”訓練的藍本,大膽借用文中的語言和表達方式進行再加工,以強化學生的語言實踐,提高寫話水平。
1. “仿”美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提高運用語言能力的好抓手。比如《荷花》的第2自然段,寥寥幾筆就將荷花的美展現在我們麵前。仿寫前,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作者介紹的荷花很形象,因為他抓住了荷花的不同特點來寫的;然後再引導學生去關注文本語言的表達,即先總後分的順序,使文章更有條理;接著便可以進行仿寫練習。為了便於學生掌握,教師還可以提供給學生總分的句式:( )。有的( ),有的( ),有的( )。學生有了仿寫這根“拐杖”,在教師有目的地指導下,模仿詞句段篇進行訓練,不但對課文中的典型遣詞、造句、構段、謀篇有了深刻的領會,而且也能從範例中獲取表情達意的語言模式,獲得初步的習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