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知人論世”到“知生論文”(1 / 2)

從“知人論世”到“知生論文”

閱讀教學

作者:張原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大多會涉及到作家、作品、時代背景等信息,即通常說的“知人論世”。它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用來助推文本解讀,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還是必要的。但在教學實踐中,它卻往往被異化,變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與套路,運用不當,或適得其反。

無論是何種教學方法或策略,其終極目標應該是為文本解讀和語言學習服務,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應該是一種動態生成的教學環節,而不是簡單的文字演示;應該是啟發學生思維的催化劑,而不能成了妨礙學生文本解讀和語言學習的冷凝劑。它們的有效介入應該注意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一、 取——“拿來”的精神

無論何種信息,進入教學即成為一種教學內容,能服務於教學目標方為有效。目前的網絡時代,有關作家、作品的信息隻要輕點鼠標,應有盡有。但對進入教學環節的信息,教師應該以“拿來主義”的態度進行取舍,有利於學生則取,反之則舍。

以《風雨》一文為例。上課伊始,一位教師對作者賈平凹進行了全方位的介紹,籍貫、名字的由來、主要作品、創作風格、所獲獎項等等,無一遺漏,且要求學生將作家的主要作品如數摘抄,記在課本空白處。

另一位教師,上課後首先問學生,我們一般把那些具有傑出才能,為人類和社會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稱之為天才,一些傑出的軍事家我們稱之為將才、帥才。可是,如果一位作家被人稱之為“鬼才”,這又是針對他的什麼特長而言呢?大家來猜猜看!學生饒有興趣地做了各種猜想後,教師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位被人稱為“鬼才”的作家的作品,來感受一下這裏麵到底有什麼“鬼”,展示了什麼樣的“才”。

《風雨》一文,作者從不同的角度,以多變的手法,描寫了大風暴雨中的景象,語言生動形象,令人動容。這既是本文的特點,也應該是主要教學目標和內容。即使對作家作品不做任何介紹,也不會妨礙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既然教師要以“知人論世”的方法導入新課,其目的不外乎創設情境,激發學習情趣,為領悟文本作鋪墊。

第一位教師隻是直接將作家作品信息呈現給學生,雖文字上已有所壓縮,但依然臃腫駁雜,無助於學生理解。更有甚者,一些教師在教授一些名家名篇時,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講授新課的特點,過早地將一大堆概念術語或褒獎之詞傾瀉給學生,教師本意或是希望給學生一個整體印象,激發興趣,但從學生方麵來看,這些信息的過早介入,可能索然無味,妨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思維的拓展。學生或在無形中形成一種固化的讀書習慣,凡要閱讀,必得“知人論世”,不懂“背景”難以讀書!且教師定論在前,學生的鑒賞在後,左探右究,潛意識裏都會受到成說的束縛。這種先給結論後探究的思路,帶有一種“演繹”的特點,它或許符合專業的研究,但不大符合中學生的思維習慣,難免會遏製學生閱讀中的原創思維。

第二位教師隻選取對作者創作風格評價——“鬼才”這一信息導入,巧妙設問,合理地與課文的重點難點對接,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產生了較好的助推效果。正所謂“任憑弱水三千,我隻取一瓢飲”。以“拿來”的精神合理取舍,反映了教師科學的課程觀、教材觀和良好的學生觀,我們選取一些必要的信息推薦給學生,是希望他們記住背會,還是希望他們能夠思考會學?或許,從直觀的語言現象入手,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究品味來“歸納”文本和問題,發現其中的意趣與規律,更有利於學生成長。

二、 趨——因“文”而導

趨者,勢也。“知人論世”作為一種教學要素和手段,必然期望它能對教學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推動力的趨勢應該和文本解讀的規律保持一致,不能因其介入而將學生和教學推向歧路。

以《鄉愁》片段為例。教師通過《靜夜思》和冰心的詩,啟發學生理解詩歌是如何抒發情感的,並順勢闡明了“意象”的特點,接著教師讓學生找出《鄉愁》中的主要意象。學生找到——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然後教師插入了作者餘光中的生平介紹,並告訴學生,讀詩,不僅要與文本對話,也要與作者對話。然後提出問題:鄉愁的第一個意象為什麼是“郵票”?在學生做了分析之後,教師就詳細介紹了作者早年在大陸、台灣、美國的求學經曆,由此而指出,作者在外讀書,與母親的聯係離不開“郵票”,所以它成了作者表達鄉愁的第一意象。

教師的目的可能想要借作者的經曆來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意象,但卻將本來可以使學生產生無窮想象和解讀的“郵票”,硬生生地坐實為作者生平的一種“注解”。此法在研究某些作品時未嚐不可,但這並不能代表所有文本均可作如此對應理解。即使存在一定的對應,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核心目標不是研究“作者”,而應該是意象,是文本,是對學生進行語文和語言的訓練,而非結論。這是教學的基本趨向,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