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研”插圖。低年級的語文教材,其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擴大了插圖的功能,不但增加了畫幅,還在版麵上突出了插圖的地位,真正做到了圖文並茂。教材插圖十分精美,為學生創設了課文內容所展示的情境,富有兒童情趣。插圖與課文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觀察插圖、理解內容、語言訓練相得益彰。因此,合理利用好插圖,以圖引發學生想象、啟迪思維,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紮實的語文基本功訓練。例如,二下《難忘的潑水節》一文有一幅插圖,圖上畫著周總理來到傣族人民中間。我們讓同學們模仿教材中描寫總理穿著和神態的句子,看圖選其中一個人物,說說他的穿著打扮,說說他的神態。如此憑借課文插圖,找準語言訓練點,進行拓展性寫話,既培養了學生細心觀察事物的能力,又能解決學生寫話時“無米之炊”的困擾。
3. “挖”空白。由於文章篇幅的限製和表達的需要,教材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內容簡而言之,或略而不寫的地方,還有以學習夥伴的形式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泡泡”,都是作者不忍點破的弦外之音。教師要善於捕捉這些“簡化點”和“空白處”,讓
學生在自讀自悟中,用想象寫話這一形式表達各自想法,把簡單的地方寫具體,把空白的地方補充完整。如《小鬆鼠找花生》一文,結尾處提出了:“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於是,在學完本文後,就讓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說說小鬆鼠找到花生了嗎?找到花生後會做什麼?又如《卡羅爾和她的小貓》一文中,小貓在卡羅爾家到處玩耍,除了文中寫到的,小貓還會怎麼玩,可讓學生想象說話……這種對文本的再創作,學生興趣盎然,他們在深入體會文本內涵和作者情感的同時,進行了相應的語言訓練,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4. “思”問題。進入二年級後,幾乎每篇課文的後麵,都有一些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而用好這些問題,對提高學生的言語水平是很有幫助的。隻是很多教師重點追求的是問題答案的正確,而不是語言表達的正確。如果能夠將後者也作為訓練目的,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表達正確連貫,並適當地給予指導,那麼這類表達練習對學生語言學習就是一種非常好的訓練。例如《雷雨》一課,課後的“讀讀抄抄”一題,泡泡提示這樣寫道:“帶點的詞用得多好哇!”這其實是在提醒我們,注意動詞“掛”“垂”“坐”的表達效果。同時,在最後一題“寫一寫”中說道:“我要留心觀察天氣的變化,把它寫在日記裏。”於是,在教學中,隻要善於將這兩題的要求合二為一,讓學生用日記記錄天氣觀察結果時,用上恰當的動詞,就能把句子寫得更具體、更生動。如有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大雨過後,小草的葉子上綴滿了珍珠。”又有學生寫道:“天漸漸黑了,雲朵披上了一件黑袍。”一個“綴”和一個“披”,將天氣變化的不同特點抓住了,動詞用得多妙啊!
綜上所述,我們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真正做到“學為中心”,讓學生在語言訓練中找尋成長的快樂,享受妙語連珠帶給他們的驚喜與快樂,為他們構建起“學為中心”的語言實踐課堂。
(作者單位:浙江省海鹽縣向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