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借助標記暗示,喚醒直覺記憶。低年級學生的學習主要是依靠右腦直覺的功能來完成的,直覺記憶是一種圖像記憶。標記作為一種包含具體意思的圖像符號,通過強調和重複出現,能喚醒學生的直覺記憶,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瞬間產生判斷。在寫字教學中,常用的標記有以下幾種:
“魔法棒”:用於比較高低寬窄的位置關係,如下圖①;或用於標注低年級學生不容易感知到的“重心”,如下圖②;有時也可以彎折,用於形象提示,激發聯想,如下圖③。
小方塊:多用來表示字形構建之間的大小、結構關係。如下圖。
小圓圈或者叫“小球”:多用於提示細微之處的關鍵筆畫。如下圖中左邊的“磨”字,提示捺畫衝出包圍;或者提示空間布白,如下圖右邊“鬧”字,提示空白均勻。
這些符號還可以組合起來使用,如上麵的圖②,就用“小方塊”和“魔法棒”提示了“春”這個字要上大下小,中心對正;而下圖中的“小圓圈”和“小方塊”則提示學生,“晴”這個字要“左小右大,左窄右寬,左右穿插,空白均勻。”
3. 進行歸類學習,運用複述策略。在低年級寫字教學中,我們應當盡可能采用分類講解的方式,讓學生在對比、歸類、新舊聯係中發現結構規律,運用複述策略,形成長時記憶,最終轉化為書寫技能。
三、 把握學生的學習難點,講有針對性
我們發現影響學生書寫規範端正的主要難點在:
1. 心理發展水平的限製和知識積累的不足
(1)對字源不理解。例如上文提到的反犬旁中,“豎彎鉤”這個筆畫書寫不規範的問題,就是由於學生不知道反犬旁摹畫的是走獸的身體,陸地上的走獸行走時頭略略低下,但背部並不彎曲。
(2)細致觀察的品質還沒有形成。例如,“奶”這個字中,最後一撇不能寫在橫畫的起筆處,而要略略推進去一些。低年級學生在觀察的精確性方麵,大多隻關注事物的大致輪廓與整體特征,不能作精細分析和細節把握,這是學生書寫不規範的主要原因。
2. 自身生理發展的限製
(1)手部小肌群的發展還不完善。圓轉的筆畫有較多的細微變化,不容易表現出來。例如:走之底、耳朵旁,還有捺畫、豎彎鉤的書寫,對很多低年級學生來說,都是很不容易寫端正、寫規範的。
(2)手眼腦的協調能力還不熟練。因此,布白均勻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控製和表現的,這就是為什麼筆畫少的字,學生就會書寫過大、過小或者鬆散歪斜的緣故。漢字中還有一些斜中求正的構件和筆畫,稍稍掌握不好,就會失去平衡,這也是低年級學生“力所不能及”的。
教師的“講有針對性”,就是要在正確把握學生學習難點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學習寫字。例如反犬旁,教師就要通過自身形象告訴學生,動物(包括人)的背是平的,所以彎鉤是“脖子彎,背不彎”。再如,“女”和“奶”字的教學,就通過相似中的變化,以及精煉有趣的口訣強化記憶。
在教學“走之底”時,教師則要“雙管齊下”:一方麵可以通過符號暗示學生注意筆畫的姿態,用口訣幫助學生寫好長捺,如上圖右的“遠”字;另一方麵還要加強對學生指腕肌肉群的訓練,使其增加靈活度和協調性,如帶領學生快速多變地畫“8”、畫“波浪線”,平時堅持做“指腕操”等;同時,教師也要能夠寬容學生,在等待中給學生循序漸進的時間。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