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寫字教學“一箭多雕”
識字與寫字
作者:鄭洪海
一、 以習字為載體,讓學生充分展示個性
1. 通過“臨池”,探究漢字的書寫規律。我們在寫字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觀察漢字,利用“法帖”,觀察、比較找出漢字的結字規律,做到反複推敲,從而去領悟、歸類。例如,教同偏旁的字:“榆、焚、杏、李、梁”時,學生反複比較這幾個字後,發現都是“木”字旁,但“木”的位置不同,寫法也就不同。“木”在左時,“捺”變成“點”;“木”在上時,“豎”寫短些,“撇、捺”要寫得舒展;“木”在下時,“橫”要寫得長,“撇、捺”要寫得伸展。“焚”字上麵有兩個“木”,右邊“木”的捺變成“長點”,而不寫成捺,主要是因為該字的下麵是“火”字,如果將右邊的“木”最後一筆也寫成捺,與“火”的最後一筆捺雷同了,平行了,這樣的字“重心”不穩,我們常說的在一個字中“燕無雙飛”就是這個道理。
2. 通過交流,促成個體間相互融合。寫字教學雖然是在教師組織下的集體行為,但具體實施者還是個人。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利用多媒體映示常見的“病字”(病筆),諸如:“蜂腰”“蟹爪”“折木”“狐尾”“鶴膝”等常見的“病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找出“病因”,“對症下藥”。還可以通過開設書法欣賞課、作品“評析”活動,舉行書法講座、師生書法展覽、書法比賽、辦小報、寫牆報等手段,不斷提高識字寫字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對書法的鑒賞能力。
3. 通過創作,彰顯個性特質。一代一代的書法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個性。教師應點燃學生創作“引擎”,激發學生創作欲望,積極鼓勵學生創作,力求取諸家之長,積澱自己的書寫風格,彰顯個性特質。通過不同書體的創作,采用不同章法的布白,或寬博廣大、或雄奇壯觀、或豪爽坦誠,力求以典雅純樸、清簡婉約、舒朗流暢、俊逸自然的韻致,融進筆墨之中,讓“小宣紙”展示學生心中的“大世界”。
二、 以習字為承載,讓學生接受古詩文的熏陶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傳承並弘揚我國民族的優秀文化,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在教學實踐中,我常常把寫字教學與古詩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書體與內容的完美結合。如,在書寫漢·劉邦的《大風歌》時,我選用了顏體字作為範字,從詩歌的內容到書體的“形質”,凸顯了書風端莊偉岸、雍容大度、氣勢磅礴、高古蒼勁的特點;再如,在書寫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時,我則采用了行書作為範本,指導學生學習,彰顯行書的沉著痛快,如風檣陣馬,似追風逐電……讓書寫形式更好地服務於內容。這樣,寫字教學就有了新的載體,學生在寫一手好字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接受了古詩文的熏陶。
三、 以習字為抓手,給學生打造亮麗的生命底色
1. 形成良好的意誌品質。習字的過程,就是學生意誌品德逐步形成的過程。通過對字帖的臨摹,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自然會形成一種做事認真,力求完美的好習慣、好作風;通過習字,培養學生刻苦的精神,讓他們深知,要想寫得一手好字,就得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就要有一種不懼困難、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讓學生逐步成為愛整潔、有愛心、有恒心、意誌頑強的人。
2. 抒發內心的情感。漢字以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墨色的濃淡、行筆的緩急來抒發情感,被譽為“紙上的音樂舞蹈”“東方藝術的瑰寶”。學生通過創作,感悟到祖國文字的形體美、意象美、點線美、結體美、空間美,他們一定會被漢字所具有的美所吸引,從而產生學習的願望,通過書法這種形式,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
3. 增強學生的體質。習字健身,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在寫字過程中,通過教師正確地引導,學生活動了指、腕、肘、肩、腦等(坐姿、站姿和蹲姿),身體的各部位既有不同的分工,又進行著密切地配合與協調,鍛煉了學生身體的各個部位,使他們都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4. 讓寫字教學走出課堂。積極開展寫字成果走進社區活動,拓展寫字教學思路,走出課堂。如,組織學生去敬老院、社區、廠礦、企業、機關等,免費寫春聯、贈春聯活動,從內容的選擇,到款式的確定,學生無不經過精心地挑選。這樣,既豐富了課堂上學到的語文知識,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既增強了學生的服務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奉獻精神,把寫字課上成真正意義上的“實訓課”。
(作者單位:淮安市洪澤縣仁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