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備課要朗讀文本
大家論語
作者:田紅
一、 常態教學及現狀調查引發的思考
(一)常態教學的思考
筆者在隨堂聽課中,發現課堂上朗讀教學存在諸多問題,我們不妨看個課例片段。
【例舉】
教師在屏幕上出示《拉薩的天空》一文中的一段話:拉薩是有名的“日光城”。那裏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
教師提出“湛藍”一詞,讓學生說說意思以後,接著讓學生朗讀。學生紛紛舉手。“你讀——”教師指著第一名學生讀。該生讀完之後,緊接著“你讀”“你讀”……一連6個學生分別讀,最後全班齊讀。
整個過程,讀之前未提出任何要求;讀之後,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未加任何評點和具體指導。而實際上,學生朗讀的問題不少,其中共同的毛病就是“唱讀”“頓讀”——整個一段,沒有輕重,語速一樣,停頓一樣。這樣的朗讀,有多少實際價值呢?
其實,這段文字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應該提示、點撥的地方還不止一處:第一句,“日光城”的引號;第二句是一個打比方的句子,但較長,很不容易讀上口。如果教師適當指導,以至於示範,讓朗讀應有的能量釋放出來,學生朗讀起來就會津津有味,他們的語感能力就會隨之增強。
【簡析】
1. 不良習慣及其後果。課堂上學生“唱讀”“頓讀”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致使學生對所學的課文得不到本應從朗讀中獲取的能量滋養。在一些班級,這種現象時複一時、日複一日,已逐步形成了一種不良的讀書習慣,如再任其發展,要想改變,非常困難。這種不良習慣還會直接“負遷移”到口語表達之中,突出表現在,平時說話時一字一頓,聽了讓人生厭。
2. 缺少明確要求和具體指導。修訂版《語文課程標準》對於朗讀的評價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以對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為基礎”“可從語音、語調和語氣等方麵進行綜合考察”,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語言。可是在聽課中我們發現,課堂上學生朗讀後無評價的現象非常普遍。可以說,課堂上學生“唱讀”“頓讀”現象的出現、不良讀書習慣的形成及其嚴重後果,與語文教師對朗讀認識不足、指導不當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上述僅僅是一篇課文極短的一個自然段。對於一篇篇完整的課文來說,朗讀中的諸多問題就可想而知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自己也不清楚如何朗讀課文,沒有意識到自己朗讀文本存在的問題,在備課時很少認真朗讀文本,疏於備朗讀。
(二)現狀調查的思考
針對上述現象,筆者做了以下調查。
3位教師有方言或語音缺陷。
②普遍忽視語調、語氣。
③多數教師朗讀時不會用氣,不會正確發聲,以致聲音缺少共鳴。
2. 教師對課堂朗讀教學一般認知和教學方法答問
(1)100%的教師回答“朗讀重要”“很重要”,有的能具體說出好幾點理由。但在所有答卷中,沒有發現教師引用“課標”中的相關語句。
(2)平時教學中,朗讀教學的具體方法都能寬泛地說出幾點。
(3)13%的教師備課時“一般看一看課文”,84%的教師備課時“默讀或輕聲讀課文”,47%的教師坦承“沒有好好備過朗讀”。
3. 教師朗讀業務學習、進修情況
對N市X區二、三年級語文教師共183人進行調查,非教育專業畢業的2人,占1.1%,即98.9%的教師是教育專業畢業。其中在師範院校學習期間或工作後接受過一般有關朗讀教學培訓的18人,占9.8%,165人未接受過朗讀教學方麵的培訓,占91.2%。
通過以上調查,我們不難發現,近90%教師在備課中沒有認真地朗讀課文,沒有認真備朗讀。寫作教學,提倡教師“寫下水文”,朗讀的備課,教師也要“認真下水讀文”。
二、 教師備課朗讀文本的作用及策略
(一)教師朗讀文本利於深刻地解讀文本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讀課文,這是鑽研教材、語文備課的重要環節。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商有敬在《語文教育退思錄》中說:文章的精華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聲情,有氣韻,有見識,有抱負,你不讀,這一切精華都不會自動顯露出來,而隻是紙上的鉛字符號,那是死的。要把“死”的變成“活”的,隻有讀,讓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來,然後才能在你的心上活起來。備課時,我們應力求把課文讀“活”。
1. 熟讀文本,整體把握。教師拿到一篇課文,切不可粗略瀏覽一遍,便參考教參、教輔或上網查找有關教案,一定要熟讀文本,對文章內容有準確的理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隻有熟讀了文本,才能為下一步細讀文本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