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師朗讀文本利於有效地指導朗讀。
開篇的調查顯示,朗讀教學缺乏具體的要求和指導,模糊含混,目標不清,究其原因,是教師自己沒有認真地朗讀課文,不能準確地給予學生朗讀要求、方法的指導。
1. 清晰朗讀目標和要求。教師隻有自己做到用普通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分清平翹舌、多音字及變調、輕音、兒化音,注意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停頓,才能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有明確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裏的正確朗讀就是要用普通話讀,聲音響亮,音要正確、清楚;不錯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顛倒、不唱讀。特別要讀準輕聲、兒化和第三聲。流利地朗讀是指不斷讀,不破句,不重複,靈活通暢。有感情地朗讀是指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準確把握課文的情感變化,能正確處理重音、停連、語速、節奏、語氣等;用聲音生動地表達對文本的理解,做到以情感人。
2. 滲透朗讀一些基礎的方法和技巧。學生朗讀能力差,一部分原因是對朗讀的基本知識掌握得較少,教師備朗讀,就要關注基礎性的朗讀知識和技巧的滲透,使學生知道重音、停頓、快慢、高低等,在朗讀中如何隨著表情達意的需要而變化,從而提高朗讀能力。
例如低年級教師,朗讀時應關注兩個方麵。其一,“詞語—詞組”的分節朗讀。教師自己朗讀體會後,可采用小口訣:“前音不拖,詞兒連讀,”指導學生不拖腔拉調,語速略快,然後,再讓學生逐步過渡到詞語和詞組進行朗讀。其二,標點符號的停頓和不同句式的朗讀。教師朗讀時要根據不同的標點符號,讀出不同的停頓時間和語氣,指導學生體會到逗號停一停,句號換口氣的停頓方法。而有些句子較長,結構比較複雜,句中雖沒有標點符號,但為了表達清楚意思,中途也要作些短暫的停頓。如《台灣的蝴蝶穀》一文中,“有的山穀裏有幾種蝴蝶,上下翻飛,五彩繽紛,就像誰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顏六色的花瓣,隨風飄來,又隨風飄去。”這麼一個長句子,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語意停頓,邊想邊讀出“誰在哪兒幹什麼?”就像誰/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顏六色的花瓣。也可以這樣讀:就像誰/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顏六色的花瓣。當然停頓的方法不止一個,不同的停頓處理,凸顯的語意也不同,教師隻有自己反複練習,才能引導學生體會讀好。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達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讀時要加以特別強調的字、詞或短語。重音重讀學生容易處理。還有一種是表達輕巧的動作、靜寂的環境、深沉的情思、內心的感奮等的重音,使人聽來輕柔含蓄,深切感人,令人回味,可以重音輕讀。這就需要教師自己反複朗讀體會,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如《一株紫丁香》“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師,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讓花香飄進你的夢裏,那夢呀,準是又香又甜。”那“又香又甜”的是夢啊,所以讀的時候要重音輕讀。隻有重音輕讀,才能把人帶進靜靜的夜晚,學生關心老師、熱愛老師的美好情愫中。
3. 及時評點和矯正學生的朗讀。教師隻有自己充分朗讀課文,才能預測學生在朗讀中可能發生的問題,並給予有效的評價和矯正。例如,在蘇教版《木蘭從軍》一課,“花木蘭告別了親人,披戰袍,跨駿馬,渡黃河,過燕山,來到了前線”一句中,教師備朗讀,就會發現駿“馬”的第三聲,多音字“燕山”的“燕”,學生容易讀不準,而通過恰當的停頓、節奏、輕重處理,表現花木蘭從軍路途的艱辛,“披、跨、渡、過”這幾個動詞,要讀出語速的節奏感,一連串的動作既要一氣嗬成又要富有堅韌感,體現了花木蘭剛毅的性格,又是學生朗讀的難點。教師清晰這些重難點後,評價矯正學生朗讀就會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生者如小溪,師者若源泉,泉無水何以成溪。要使朗讀教學發揮更多更妙的作用,關鍵還要教師在備課中認真朗讀文本,不斷提升自己朗讀水平,準確理解作品思想內容,恰當運用朗讀技巧。
(作者單位:南京市玄武區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