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精讀文本,字斟句酌。
(1)讀出語言的精妙。“運用朗讀,可以感受文學作品中準確的詞語概念、生動的語法修辭、巧妙的構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寫、嚴謹的邏輯序列、優美的韻律節奏,幫助讀者以聲解義,領略文章的精妙之處。”(曾祥芹,韓雪屏主編:《閱讀學原理》)教師在朗讀課文語句時,如果隻是快速瀏覽不加思索,很難注意到一些語句的特殊語序、結構排列,即使發現了,不知其為何為之。例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台灣的蝴蝶穀》中第1自然段:“祖國的寶島台灣氣候溫暖,水源充足,花草茂盛,是蝴蝶生長的好地方。”這裏是由什麼關係組合成一句話的呢?教師朗讀後就會發現,這句話的因果關係,即因為祖國寶島台灣氣候溫暖、水源充足、所以才會花草茂盛;因為花草茂盛,所以才會吸引大量的蝴蝶,所以才會成為蝴蝶生長的好地方。
(2)讀出作者隱含的情感。有些課文並沒有直接表現作者的情感,從細微之處琢磨推敲,才能把作者的情感讀出來。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三顧茅廬》一課中“他們來到隆中,隻見那裏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鬆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臥龍岡一帶的景色,作者描寫成了一個世外桃源的仙境,我們讀著讀著,仿佛可以感受到這些山水景物的描寫,環境氣氛的渲染,表現出來一種淡雅靜謐的意境,十分得體地烘托出諸葛亮的精神與品德。
(3)讀出隱射的時代背景。作者在行文時,往往不會直接提及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社會思想及觀念,這些需要教師深入到文本內部尋找蛛絲馬跡。
3. 反複研讀,讀出特色。對於教師來說,文本的解讀在準確、深刻的基礎上,最高的境界是獨到。深刻、獨到地解讀文本,必須建立在正確理解文本,尊重文本價值取向的基礎上,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語文鑒賞水準、知識能力、人文精神、邏輯思辨等方麵的綜合素質。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海底世界》一文第一句話:“你可知道,大海深處是什麼樣的嗎?”和最後一句:“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這裏看似平常的兩個詞語“大海深處”和“景色奇異”常常被教師忽視,如果備課時我們能認真朗讀文本,口而誦心而惟,就會發現這兩個詞的奧秘,“大海深處”指的是數千米深海世界,所以才會出現課文中奇異的景色。而“景色奇異”中的“異”,在這裏指的是不同,海底的景色就是奇在處處不同啊,而作者也正是按照景色的“不同”介紹了“奇”之處。
(二)教師朗讀文本利於更好地範讀課文
教師隻有在備課時認真、反複地朗讀課文,才能通過聲情並茂的範讀,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
1. 充分地朗讀讓範讀的語言現範化。教師朗讀,必須使用普通話。語音上要求標準,語法上要求正確。教師朗讀文本就是提高自身普通話水平,達到語言規範化要求的過程。文本中的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都要首先解決聲母、韻母、聲調、輕重格式、兒化、音變等問題,必須字斟句酌、不能馬虎。說話時,沒有文字依據,語流又快,就不容易感覺到存在的問題。教師反複朗讀,就容易發現問題,也容易糾正錯誤。常見的問題如:第三聲214的調值讀不準,“一去二三裏”的“裏”的調值會讀成211或212;再如,把“好啊(哇)”讀成“好呀”……而朗讀文本可以使語言規範化,讓範讀課文也更具示範性。
2. 充分地朗讀讓範讀畫龍點睛。教師範讀要幫助學生關注重點,化解難點,引導學生還原語言形象,感受語言情境,體味語言情感。備課時,教師要把語言文字變為有聲語言,通過反複朗讀,品味“對味兒”或“不對味”,“貼切”或“不貼切”的問題,於是再讀、再體會,再
讀。這種精益求精的反複,才能讓聲音出口時負載著思想感情。
課文中有詩歌、散文、小說、童話、寓言、說明文等不同體裁,教師把握了不同文體進行朗讀練習,才能更好地範讀課文。如朗讀感情濃鬱,筆調清新,語言凝練的《拉薩的天空》,就要采取鮮明的節奏、一氣嗬成的語勢、娓娓道來的語調來朗讀,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拉薩天空的湛藍如洗,體會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美好情感。在朗讀《海底世界》這樣的說明文時,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層次清楚。
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句、段,含義很深刻,對表現中心思想具有很關鍵的作用。例如在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大禹治水》一課中第2自然段:“……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如果教師不反複朗讀,就會在“千辛萬苦”和“千山萬水”大肆渲染,而在備課時反複朗讀,揣摩體會,在範讀時就能通過重音突顯“水流、地形、引導”這些大禹治水成功的關鍵詞語,引起學生的關注,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大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