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用”教學的行進姿態
大家論語
作者:陳靜 殷光黎
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就語文課程的性質和任務作出了明晰的定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明確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的核心理念,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語文學習的核心任務。強調了語文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必須聚焦這一核心,語文教學的舉措和行為必須服務這一核心。“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凸顯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質和規律。
一、 語文課程目標走向“清晰”
語文教什麼?多年以來說不清、道不明,教師霧裏看花,東扯西拉;學生渾水摸魚,一團亂麻。日常的教學中不分青紅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失標”或“超標”現象較為普遍。“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明確了語文學習的核心目標。我們應自覺地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認定語文課程的總目標,更要把準階段目標,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語文教學應始自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學生語言運用的現實基礎和原有經驗出發,給學生提供有一定難度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習情趣,發揮學習潛能,使學生能夠“跳一跳摘到果子”,使之語文素養獲得漸進和持續地提升。如閱讀,低年級側重理解與運用字詞句,讀好課文,積累語言;中年級側重理解與運用句段,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寫作方法;高年級側重理解與運用段篇,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式,掌握閱讀不同文體作品的基本方法。再如寫作,“課標”對不同的學段提出了不同的目標:第一學段是“寫話”,重點抓好詞語、句子,學習遷移運用;第二、三學段是“習作”,中年級重點體會詞句段的表達效果,學習表達,力求準確、生動、有序;高年級重點學習有序的、有重點的、有特點地表達。第四學段是“寫作”。這些概念在語義上是不難理解的,其用意主要是進行了教學梯度的區分,對不同學段有了不同的要求。“寫話”和“習作”的提出,降低了寫作的要求。1~2年級重在培養興趣,使學生樂於表達;3~4年級重在減少束縛,使學生自由表達;5~6年級重在表達真情實感,使學生個性表達。課程目標的設置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各個學段相互聯係,螺旋上升,最終全麵達成總體目標。
二、 語文課程內容走向“運用”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熱衷於追求深刻透徹地解讀文本的思想內容,逐詞逐句地深度分析,反反複複地講講問問,熱熱鬧鬧地討論交流,無邊無際地拓展解讀,矯情四溢地演繹朗讀等。“重人文,輕工具”“重內容,輕形式”“重理解,輕運用”使得語文教學得意失言。其實語文學習中的“理解”,不僅僅是思想內容,還應包括理解語言文字的運用。就閱讀教學而言,獲取信息、把握文意、體會情感、分析概括、組織表達、欣賞評價等都屬於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範疇。當然,“理解”和“運用”是兩個密切聯係、有機統一的概念,“理解”是“運用”的基礎,“運用”提升了“理解”,而“理解”最主要的、最關鍵的是要理解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的。強調“運用”具有很強的實踐意味,語言文字運用,即語言文字實踐。語言文字運用是理解能力轉化為實踐能力的根本機製,是一個人語文綜合素養的根本體現。葉聖陶先生曾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終結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葉老告訴了我們,“語文這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本領的”,語文教學應該從“語言理解”走向“語言實踐”。語文學習的實踐主要包括:語識層麵的字詞句段篇;語感層麵的理解、積累、品賞、運用和習慣;語用層麵的聽說讀寫思。語文教學應憑借文本的“語例”,學習相關的“語知”,紮實訓練“語用”。應從“語例”出發,恰當地運用文本的語境,課堂的場境,生活的情境等語用實踐策略,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進一步體驗、感悟、表達、習得,逐漸形成與發展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三、 語文能力形成走向“習得”
葉聖陶先生指出:“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於形式方麵,隻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專家說,課改十年語文教育最大的“失”是忽視了語言的“習得”。其實十年課改的後期,特別是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後,語言形式已經得到了一定的重視,遺憾的是:關注語言形式多是蜻蜓點水,滿足知識,止於“識得”。課堂教學中,常常是“走馬觀花”式地讀讀課文便草草收場,急於抽象地提煉一些教條的語言形式類的知識告訴學生。如學習寫人記事的課文,急於抽象出人物語言、行為、神態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學習寫景狀物的課文急於抽象出抓住特點、景物寓情;學習小說,急於抽象出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學習說明性的課文,急於抽象出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識得”是知識的接受,是語用學習的基礎。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語用規律的認識與把握,語用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必須經曆大量的語言實踐而獲得。而“習得”就是指通過大量的練習和應用之後,使某種操作或技能變得熟練,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達到自動化的水平。“我亦無他,唯乎熟爾”,北宋的歐陽修所著的《賣油翁》的故事還表明,大量的練習可以鞏固知識和技能,發現、掌握和運用方法,逐步達到熟能生巧。任何一種能力,不經過曆練是不可能實現的。語文教學必須借助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中學習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