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語文訓練走向“漸進”

學習往往始於模仿,形於遷移,得於運用。讀寫訓練,讀寫結合,以讀促寫,讀寫互動,一直倍受推崇。但語文教學中的讀寫訓練常常是“捆綁式”的、“點擊式”的。我們一味地強調“一課一得”,死盯“練點”,在學生還沒有全麵、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急於人為地剝離出文本中的一部分內容或某一種寫法,強行插入,組織仿寫練筆,學生往往是有讀無感,有寫無心。這課學這一點,那課練那一點,純屬“點到為止”“淺嚐輒止”的“應景之作”,如“狗熊掰玉米”一般,前學後忘,丟三拉四。而“語用”引領的讀寫訓練,講究的是教師精心規劃、紮實指導下的多樣反複、生動有趣、紮實有效、循序漸進,從而把握語言運用的基本規律。如學文的讀寫訓練,學習總分段,先讓學生了解總述、分述表達的內容,再通過比較總述、分述和總分結合表達的優劣,用心感受總分關係表達的精妙。接著在具體的情境中遷移運用,讓學生自主選擇補寫總述、練寫分述或學寫總分段。而後在閱讀教學中還應隨文進行總分、分總、總分總的複習鞏固性的寫段練習,繼而聯係學生的生活實際,練習總分關係的謀篇布局。這樣由點到麵,由段到篇,點點落實,步步推進。再如學段的讀寫訓練,低年級以識得語言形式的模仿練習為主,強調思維的真實性。注重積累語言,背誦、複述、補敘、續編課文,注重用課文中的詞語、句式說話、寫話,培養學生造句能力和初步的語感。中年級以習得語言形式的遷移運用為主,強調思維的豐富性。注重積累語言,結合課文內容練習複述、續寫、補寫、改寫,練習寫體會、寫片斷。注重段式的理解積累與遷移運用,揣摩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作用。高年級以悟得語言形式的運用發展為主,強調思維的獨特性。注重語言積累,在文本的整體把握中感悟謀篇布局,

大家論語

練習擴寫、縮寫、改寫、創寫課文。注重學習多角度、多方麵、多樣化的語言運用,加強有順序、有重點、有特點地訓練習作。

五、 語文教學走向“個性”

閱讀課堂的“千篇一律”“千課一麵”可謂是根深蒂固。文體淡化,學段模糊,雷同的授課方法,僵化的課堂模式,語文學習長期處於機械重複、索然寡味之中。學生反反複複、不厭其煩地麵對著語文的一棵棵“樹木”,而望不見語文的豐碩“森林”。多年的、大量的語文學習,學生感受不到自己語文能力的發展與提高,總覺得自己隻是原地“踏足”,或是在原地“轉圈”。其實文章體裁有其各自的特征,語文教學理應關注文章體裁,彰顯文體特征,踐行個性教學,這樣才能直指文本的核心語文價值,事半功倍,舉重若輕;才能激發愛學語文,“勞於讀書、逸於作文”;才能讓學生緊抓語文韁繩,習得本真語文,落實學習和運用有特點的語言文字,把握語言運用的基本規律。小學語文課文一般可分為三大類:敘事性作品、說明性文章和詩歌。不同文體的課文教學,既要有學習語文的共性目標,更應有學習不同文體的個性目標。敘事性作品,能了解事情的梗概,體會敘事的順序、重點、方法,簡要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重點內容;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體會其結構的嚴謹,語言的簡潔,表達的準確;詩歌,能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品味其凝練質樸、含蓄委婉的語言特點。敘事性作品主要包括小說、童話、散文、劇本等,教學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也應體現其個性特點。小說,注重典型環境的營造、情節的推進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畫,其中人物的刻畫是重中之重;童話,要努力還原出其生動的形象、溫情的模樣,細心地保護、體味、延展童話那清澈的語言,清麗的形象,清秀的意境,清純的情感;散文,能“提領而頓,百毛皆順”,即執其神、感其形、悟其言,體會其語言思路開闊、精煉酣暢、清新自然、意境深邃,盡在“神”中的獨特的意趣及文字內在的情懷。“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語文教學要把文體閱讀的要求、內容和方法貫穿於相應的文本學習之中,才能把握語言規律,遷移語言表達,落實語言運用,發展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