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力求以簡馭繁,以約馭博,返璞歸真。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學要輕裝上陣,負擔過重是導致老大難的重要原因。多年來,語文教育承載了太多,以至於造成語文學科本體性的淡化以及語文學科的異化,最終導致語文學科教學的低效,必須刪繁就簡,返璞歸真,讓語文真正的“學語習文”。蘇教版教材即提倡簡約化,強調削枝強幹,簡化頭緒,加強整合,並從教學目標、結構體例、課文類型、知識內容、作業練習等諸方麵著手,將“減法思維”落到實處。如,教材選文低年級多幾十字
大家論語
或百來字的短文,直到六年級也不過千字文,這樣的文章符合兒童的接受能力,讀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教材突出學科特點,目標明確集中,強調抓住最重要、最根本的功能,對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提出了“識、寫、讀、背、說、作、習”等七項基礎指標,使學生掌握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語文能力,著眼於他們的終身發展;作業設計突出重點、簡潔明了,如低年級課後練習一般隻有兩部分——“朗讀背誦”和“筆順描紅”,其他形式的訓練極少,這體現了低年級的教學目標,即培養兒童喜歡漢字的感情,讓他們感受閱讀的樂趣。
應該說,蘇教版教材“簡約化”的指導思想促進了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革新,為學生“減負”,給學生留有空間,這是符合兒童身心發展需要的。
3. 注重培養兒童的行為習慣。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對人的一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習慣又是後天養成的,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培養習慣的過程。隻有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真正使學生的所學化為素養。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從語文學科的性質、任務出發,著眼於兒童的終身發展,將培養良好的習慣作為重要內容,放在每冊課本的最前麵,主要不是采用文字表述的形式,而是用精心拍攝的照片編排而成,這是因為以“形象”來示範往往能給兒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三年級上冊的“習慣篇”,安排了5頁的彩色插圖,其中前3頁插圖的主題是“認真寫鋼筆字”,第4、5頁插圖的主題是“認真寫毛筆字”。照片中學生的書寫姿勢和執筆姿勢都十分規範:上身坐正,兩肩齊平;頭正背直,胸口離桌沿一拳左右;左右兩臂平放在桌麵上,左手按紙,右手執筆,而且神情專注,讓人感受到他們寫字的態度非常認真。這樣直觀地展示,充分考慮了兒童的認知水平及閱讀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經說過:“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明確指出:“什麼是教育?往簡單方麵說,隻需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從兒童時代開始養成的習慣,關聯著人的一生,蘇教版教材對於“習慣”部分的編排,體現了編者的匠心,將對兒童的終身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4. 鮮明的時代意識。每一個時代的課本,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在傳承文化,都被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進入21世紀,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今天,教材應滲透現代意識和價值觀,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人類,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蘇教版教材中的許多選文便緊跟時代步伐,與兒童的經驗世界相契合、相銜接,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意識,如《掌聲》表現自主自立的意識,《學會合作》表現合作與競爭意識,《信用卡》表現了消費與投資意識,《金子》表現成功意識,《音樂之都維也納》體現了對多元文化的尊重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材對於環境問題的關注與滲透。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出現使人類開始更加深入地研究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係,人類應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明社會。蘇教版四年級選編的童話故事《雲雀的心願》,講了小雲雀跟著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小雲雀懂得了保護森林的重要。又如五年級課文《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輕快而又充滿激情的現代詩歌,表現了植樹造林給荒山帶來的巨變。“小鳥抖動彩翼,來這裏搭窩築巢;鬆鼠有了美麗的家園,快活得嘰嘰直叫。”擬人手法的運用賦予小動物以人的感情色彩,讓學生感受到人與動物、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這首詩歌意象明晰,沒有使用深奧的修辭手法和晦澀的語言文字,內容簡單淺顯,非常適合兒童誦讀。蘇教版教材每冊中都有3-5篇關於保護環境和珍惜資源的文章,這些文章很富感染力和震撼力,對於學生了解人類的生存環境,增強環保和資源意識大有裨益。
5. 平實規範的教材語言。平實規範的教材語言最能適應兒童學習語言的需要,為其學習語言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其特點是:個性化色彩不濃,是接受度最高的語言,它們從生活中來,是最有生活氣息的語言,如果運用得當,亦不失語言的魅力。如三年級課文《長城和運河》以現代詩的形式歌頌了祖國的兩大奇跡:長城如一條矯健的巨龍穿行在崇山峻嶺上,文中的“穿行”一詞,賦予了形如巨龍的長城以動感,化靜為動,增強了全詩的表現力;而京杭大運河宛如一條輕柔的綢帶從天空“飄落”,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閃,秀美迷人。詩歌語言凝練,音律和諧,將長城與運河寫得生動傳神。一年級的《小河與青草》是一則寓言,從小河與青草的對話中,可以感知自然萬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時要學習它們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這一美德。文章的語言平白如話:“小草對小河說:‘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小河對小草說:‘你長得碧綠碧綠的,真讓人喜愛!’”好像就是我們平時的對話,但有著很強的感染力。六年級課文《麋鹿》是一篇說明文,說明文的語言多以客觀描述為主,缺乏豐富的情感內涵,較為平淡。但透過這篇說明文的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環境與生命相互依存的關係,我們能體驗到麋鹿在延續自己種族時所表現出的堅強毅力和忍耐精神。
有人說,平實規範的語言是一杯“白開水”,對教材采用這種語言方式頗有微詞。但是我認為,白開水才是根本,有了白開水,才有美酒,才有咖啡,才有果汁。兒
大家論語
童學習語言首先應該掌握這些根本,有了基礎,他以後才可以享用美酒、咖啡、果汁。所以,兒童學習語言應該從這裏出發。
小學語文教材是為學生學習語文服務的,因此它必須具有兒童視角。除了選文要重視選編高質量的兒童文學作品外,還應采用編創結合的策略,為兒童量身定做最適合他們閱讀的課文,同時還要精心設計編排方式,以符合不同年齡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知發展水平。蘇教版教材在這一方麵作了很多有益的嚐試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在遵循兒童本位的基礎上,小學語文教材如何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這是一個值得不斷探討的問題。
[注釋]
①王泉根主編,《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第22頁
②吳曉冬、倪文尖,羅崗《現代小說研究的詩學領域》[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1),第78頁
③陸誌平,《課程標準小學語文教材簡介》《母語教材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卷346頁
④教育部基礎教育組織,課程標準研製組《走進新課程叢書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⑤韋商編,《葉聖陶和兒童文學》[M],少年兒童出版社,1990年,第4頁
[參考文獻]
①洪宗禮、柳士鎮、倪文錦主編,母語教材研究[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②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課題組編,漢語文教材評介[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③朱家瓏編著,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母語教育研究[M],河海大學出版社,2011年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製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本文係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以‘語文素養—養成’為核心的小學語文深度開發研究”(課題批準號FHB120480)階段性研究成果)
(朱念,文學博士;國家課程標準(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編委會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