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小學語文教材建設的兒童視角(2 / 3)

其一,注重應用文體尤其是議論文的選入。論說文的作用是闡明自己的立場,論證自己的觀點。現代社會重視溝通交流、批判質疑、答辯問詢等能力,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條理清楚地闡明自己的觀點,表明自己的見解。語文課程要為學生適應社會、終身發展打下語言的底子,因此,從小學開始滲透一些淺近的議論文是有必要的。台灣國立編譯館的《國語》教材選文的一個鮮

明特色是從二年級開始,即逐步有淺近的論說體課文。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長,這類課文的數量呈上升趨勢,到了四、五年級占到30%以上。如第六冊“合作與分享”單元中選入《合作的重要》一文,闡述了什麼是合作、為什麼要合作以及怎樣合作的問題。而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拓展閱讀文章《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針對社會生活中人們對破壞自然環境、違反社會公德等不文明行為漠視的現象,作者用一連串的“你為什麼不生氣”發出怒吼,引起讀者強烈的反省與共鳴。文章事實確鑿論據有力,而作者冷靜縝密的思考,犀利批判的筆調和鞭辟入裏的行文,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議論文的語言風格。

其二,注重理趣類文章的選擇。語文常多關注情趣而忽視理趣,其實二者不可偏廢,理趣以生動有趣的形象展示某種生活的哲理或事物的本質特征。有情趣,就有熱情與向往,有真情的感動;有理趣,就有思考與體會,有深切的感悟。二者結合,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會全麵提升。人教版課文《小馬過河》就是一篇蘊含哲理的文章。小馬不敢過河,於是先後問了牛伯伯、小鬆鼠和老馬媽媽,可是牛伯伯說河水很淺,小鬆鼠說河水很深,老馬媽媽卻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道:“到底是深還是淺呢?你仔細想過他們的話嗎?”並告訴小馬應該動腦筋、試一試。可見,凡事都要學會分析,人雲亦雲將會無所適從。又如蘇教版《最大的麥穗》一文,以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摘一個最大的麥穗這樣一件小事,揭示了人必須切實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再如為多個版本教材收入的《遊園不值》一詩,由於有了“應憐屐齒印蒼苔”的設想,才引出後兩句更新奇的想象:雖然主人緊閉園門,好像要把春色關在園內獨自欣賞,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兩句構思奇特,“春色”和“紅杏”都被擬人化,景中含情,景中寓理,讓讀者受到哲理的啟示:“春色”是關不住的,“紅杏”必然要“出牆”來宣告春天的來臨。同樣,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鎖不住、禁錮不了的,它必能衝破所有束縛,蓬勃發展。

3. 對兒童科學素養的培養。在國家“科教興國”政策的背景下,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已成為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戰略要求,它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遠。而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語文課程,理應為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發揮巨大作用。因此《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便開宗明義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總體目標與內容”的第4條明確提出,要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這說明語文學科對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創新能力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經說過,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應涵蓋“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裏”。教材在關照學生科學素養的滲透與培養方麵做出了很多努力,其“科學”部分就是一個內容較為豐富的係統:

其一,包含生動多樣的科學知識。在孩子的心目中,科學決不是深奧的科學原理或繁雜的科學公式,而是他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奇妙、有趣的現象。比如花兒為什麼開了?小魚為什麼會遊泳?小鳥為什麼會飛?為什麼會有白天和夜晚?……這些問題涉及到物理、生物、天文、地理等諸多科學知識領域。語文教材通過一篇篇生動活潑的課文,讓孩子充分領略世界的繽紛多彩,激起其對科學的熱情。比如人教版課文《琥珀》,將琥珀形成的過程講得很清楚,而且用一個吸引人的故事,把本來比較枯燥的化石成因的知識進行了精心的包裝,讓學生讀來饒有興趣。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的《現代中國語文》五年級選入《奇妙的海底世界》一文,形象地介紹了自然世界的奧秘,將學生的視野從身邊的“陸上世界”延伸到廣闊無涯的“海底世界”,讓學生充滿好奇與樂趣。課文運用舉例子、作比較等方式,使說明文字明白曉暢。

其二,滲透精確周密的科學方法。觀察、實驗、模仿、創造等是科學研究能力最重要的方麵。大自然有許多奧秘,係統、精確的觀察非常重要。比如蘇教版《有趣的發現》一文中寫道:“他看到島上的昆蟲要麼翅膀特別大,要麼就沒有翅膀,感到很奇怪。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複觀察比較,終於找到了答案。”正是這一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後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夜晚的實驗》一文,則表現出實驗對實現科技創造的重要性。意大利科學家斯帕拉捷發現了蝙蝠在夜間飛行、靈活地捕捉食物,於是通過蒙住眼睛、堵住鼻子、全身塗滿油漆、堵住耳朵等四次實驗,得出了“蝙蝠是靠聽覺來辨別方向、確認目標”的結論。而創造則是用一種全新的方法解決問題,如《魯班與櫓板》一文就介紹了魯班進行創造發明的小故事。他發現艄公用竹篙撐船非常吃力,於是仔細觀察鴨子的動作,從鴨子“用腳蹼往身後撥水,身子輕快地向前滑行”得到啟示,發明了搖船的工具——“櫓板”。

其三,塑造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個人和社會重要的精神財富,它不僅能讓人獲取豐富的科學知識,更是一種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形成科學態度、不斷創新發展的核心。如蘇教版課文《晚上的太陽》,寫了愛迪生通過大鏡子為媽媽搭起明亮的手術台,用智慧救了媽媽,後來愛迪生真的發明了電

大家論語

燈,他的科學探索源於小時候的理想。又如《天火之謎》記敘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不迷信權威,不畏懼人們的冷嘲熱諷,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風箏實驗”,揭開了雷電之謎。再如《諾貝爾》一文寫諾貝爾為了安全運輸炸藥和發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藥造福於人類,在家人被炸死炸傷的逆境中,繼續埋頭實驗,最終“滿身鮮血”衝出濃煙,表現了諾貝爾熱愛科學、熱愛人類,甘心情願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正是很多科學家本著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科學研究態度和造福人類的崇高理想,才能在經曆無數坎坷艱辛之後,仍堅持執著探索、發現真理。這種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科學精神和為祖國、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博大胸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為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範例。

4. 對兒童意誌品質的培養。所謂“意誌品質”,是指構成人意誌的諸因素的總和,主要包括自覺性、果斷性、自製性和堅韌性等幾方麵。我們不能因為設有思想品德課,就淡化了語文學科對兒童的行為習慣、意誌品質的培養責任。

兒童的可塑性很強,小學時期也是兒童形成優良的意誌品質的關鍵期。語文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不失時機地塑造兒童的美好心靈並讓他們形成勇敢、頑強、堅持、果斷、勤奮、專心等意誌品質。那麼,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是什麼?作為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載體的語文教材,對此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應注重編選古今英雄人物的史詩般作為的文章。如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辦工廠、改官製等變法維新主張的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後入獄,但他意態從容,鎮定自若,寫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著名詩句,充分表現了一位愛國誌士舍身報國的英雄氣概。而指揮虎門銷煙的林則徐,以他的禁煙壯舉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充分反映了中國人民的豪邁氣概。盡管後來因被陷害而流放,但林則徐依然寫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表明了他在禁煙抗英問題上,不顧個人安危,雖遭革職充軍也無悔意的態度,抒發了愛國之情。近代民主革命女誌士秋瑾衝破封建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回國後創辦《中國女報》,撰文提倡婦女解放,宣傳革命,提倡反清。因起義計劃遭到泄露而英勇就義。鄧穎超曾為秋瑾題詞:“秋瑾女傑,堅強不屈,英勇就義,永垂不朽!”這些仁人誌士的事跡可歌可泣,教材應注重編選這類題材的文章,激勵兒童以英雄豪傑為榜樣,做有血性的中國人。

三、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兒童視角的體現

1. 重視審美教育。有人說,對兒童的教育是從美育開始的,而不是從勞動教育或思想教育方麵,教會兒童明辨是非、洞察美醜、提高審美鑒賞能力是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這句話在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中得到體現:1986年的語文教學大綱首次把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列為教學目的之一;《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美育對於培養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麵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認識,發揮美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根據各級各類學校的不同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育活動。”這為語文教材滲透美育提供了理論依據。

蘇教版教材中美育資源極其豐富,不僅課文中蘊含著社會美、自然美、科學美、哲理美、結構美、語言美等豐富的美育因素,而且在編排形式上也洋溢著美的情趣和氛圍,可以說,她就是一個繽紛的美的世界。如一年級下冊《識字1》:“春天 春風 春雨/柳樹 小草 嫩芽/布穀 燕子 蜜蜂/梨花 杏花 桃花。”這一組詞串貼近兒童生活,用兒童熟知的具體事物連綴成串,引起他們的共鳴;又借鑒了古典詩詞營造意象的手法,詞與詞之間留下的空隙,給學生以遐想的空間;而韻文的形式易構成音韻上的和諧共鳴,使人產生美的感受。因此,韻律美、插圖美、意境美以及圖文設計整體的和諧美,讓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又如二年級課文《孔繁森》,寫了援藏幹部孔繁森收養三個藏族孤兒,並以獻血所得的營養費幫助他們上學讀書的故事。藏胞們知道了這件事,都感動得流下了熱淚。這真是民族交融,血濃於水,勾畫出了漢藏交融的美好意境。再如六年級的《孔子遊春》,寫孔子帶著他的學生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到泗水河邊遊玩,在大自然的懷抱裏,他們暢談、高歌。文章營造了一幅美好的自然畫麵:桃紅柳綠,草色青青、陽光和煦、春風蕩漾,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這讓人心曠神怡的環境中,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水洗滌萬物,它有德行、有情義;水隨遇而安,但一心向東,它有誌向、善施教化。孔子借此教誨學生要像水一樣做人,成為真君子。孔子善於學習、緣物悟理的思維美,以及師生互動的和諧美,似乎讓春意更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