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拍出科學範兒
4月18日晚,眾多吃貨們翹首期待近兩年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以下簡稱《舌尖2》)終於開播。有網友稱《舌尖2》的解說詞更多了一些科學範兒,諸如“豆花就是大豆蛋白質重新組合的凝膠”,傳遞了不少嚴肅的科學知識。
在此前首映式上,總導演陳曉卿介紹,著名科普網站果殼網成員擔任了《舌尖2》的科學顧問,有了一幫理科生的監督,這部紀錄片也順便承擔了一些科普的工作。19日,記者聯係上該片顧問之一瘦駝,向其了解了陳曉卿把科學加進美食的過程。
一幫理科生和陳曉卿的結緣
瘦駝告訴記者,他們和陳曉卿的私交一直不錯。“理科生一般都較真,當年陳曉卿的《森林之歌》播出時,我們就會去吐槽一些專業錯誤。央視紀錄片頻道引進的國外自然科學紀錄片,我們也會去吐槽翻譯錯誤。”
說起這次與《舌尖2》攝製組的合作,瘦駝說,在第一季播出時,他們也去挑了毛病,會覺得有些食物不太健康。“陳曉卿很尊重科學,這樣一來就促成了我們與《舌尖2》的深度合作。”
科學顧問幫忙寫解說詞
如果你留心《舌尖2》第一集的解說詞,就會發現科學範兒十足,比如講貴州魚醬的故事中,“乳酸菌和酵母菌促進香氣的生成,揮發性有機酸滋生出魚醬獨特的酸味。”瘦駝告訴記者,這類比較專業的解說詞,就是出自另一位果殼網成員、食品工程學博士“雲無心”之手。瘦駝說,陳曉卿的團隊負責寫故事和情感抒發等部分,涉及到專業術語則會讓科學顧問幫忙。
當然,科學顧問們提供的幫助不一定會完全在片子裏呈現出來,更多是在前期工作中為他們提供參考意見。“比如彈塗魚那一段,陳曉卿要先了解吃這個魚會不會涉及生態保護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還有去哪兒能拍到,什麼時間適合拍攝等等。”瘦駝說。
火鍋的分子美食學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川渝美食會在《舌尖2》中有更多展現,有3集都會談到包括火鍋在內的重慶美食。雖然現在還不知道關於火鍋的科學會在片子裏怎麼表現,但近日“雲無心”在博客上發表了文章《火鍋的分子美食學》,足以讓我們提前去一探究竟了。
雲無心在文章中寫道,火鍋必須要用高溫的油來炒製底料,隻有這樣調料裏許多隻溶於油的香味物質才能被萃取出來,水煮後再溶解到湯裏,“減少了油的火鍋,實在是難以吃出火鍋的韻味。”(摘自《重慶晚報》4.20周裕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