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情局“計中計”炸毀蘇聯輸氣管(1 / 1)

中情局“計中計”炸毀蘇聯輸氣管

1982年夏天,蘇聯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發生一次特大爆炸,對蘇聯經濟的打擊異常沉重。知情人士透露,是美國中情局設下的毒計導致了此次爆炸,目的就是摧毀蘇聯的經濟命脈。

克格勃竊來軟件

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將產自西伯利亞烏廉戈大氣田的天然氣,一直輸送到烏克蘭西部的烏日哥羅德,全長4500公裏。當時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已經成為蘇聯最重要的經濟來源,而缺乏能源的西歐諸國乃至日本,則對進口蘇聯石油和天然氣異常積極。

由於該管線設計十分複雜,閥門開關等運轉動作需要用電腦上的一種高級自動控製軟件進行控製,這種控製軟件名叫數據采集與監控係統(SCADA),當時蘇聯人還沒能掌握相關技術。蘇聯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向美國購買,但很快遭到拒絕。蘇聯政府決心動用克格勃來解決這一問題。

不久,克裏姆林宮就等來了好消息——克格勃間諜從一家加拿大公司那裏成功盜取了SCADA。

1982年,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開始運轉,滾滾利潤開始落入蘇聯政府的腰包中。不料,就在1982年6月,美軍的一顆衛星偵察到,西伯利亞荒原上發生了一次巨大的爆炸,破壞力相當於3000噸TNT炸藥。這次爆炸,正是中情局的“傑作”。

“叛諜”泄露天機

1981年7月,西方政府首腦在加拿大的渥太華舉行七國峰會。在會場上,法國總統密特朗私下告訴美國總統裏根,法國政府掌握了一份文件,裏麵是有關克格勃間諜對美國工業界進行滲透的詳細信息。提供這份文件的人名叫維特洛夫,他是一名53歲的蘇聯工程師。

維特洛夫是克格勃的人,主要職責是評估克格勃特工獲取的技術情報價值。但他對蘇聯漸漸失望,最後決定叛變。從1981年春到1982年春,他總共向法國提供了超過4000份秘密文件,導致超過250名蘇聯駐紮在全球的工業間諜暴露。密特朗向裏根分享了“維特洛夫文件”中的部分關鍵內容。

中情局“將計就計”

中情局並沒有立刻動手將文件中列出的250多名間諜全部逮捕,而是“將計就計”。中情局於是和美國國防部以及聯邦調查局開始合作,著手進行一項大型的計劃,其宗旨是:在克格勃正在尋求的技術中故意植入惡性信息,讓蘇聯戰機、宇宙飛船、機械零件和化學物品生產過程中,充滿危險的不確定因素。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這些被故意篡改過的技術信息逐步進入蘇聯的製造和軍工領域,在蘇聯的拖拉機、化學物品生產以及飛機研發等領域埋下了諸多“定時炸彈”。這其中,數據采集與監控係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中情局通過文件得知,蘇聯派遣間諜進入一家加拿大公司企圖盜取SCADA。中情局特工為了讓蘇聯人得到一種“特殊版本”的數據采集與監控係統軟件,特意將這種軟件提供給所有可能已被蘇聯間諜滲透的加拿大公司。蘇聯間諜果然偷走有問題的軟件,導致前文提到的大爆炸。

這條管線的爆炸嚴重打擊了蘇聯試圖依靠出口能源換取硬通貨的計劃,直到1986年,蘇聯經濟依然在泥沼中掙紮。北約隨後將大量克格勃的工業間諜驅逐出境,徹底斷絕了蘇聯獲取工業技術的這條重要途徑。對於1982年那次爆炸的真相,蘇聯一直不知原因。直到1996年,中情局相關文件解密,人們這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摘自《環球時報》林爽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