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朝曾發動貨幣戰反擊英國(1 / 1)

清朝曾發動貨幣戰反擊英國

多數國人聽聞貨幣戰爭這個概念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國人就打贏過一場“國際貨幣自衛反擊戰”。這場貨幣戰爭發生在上世紀初的西藏地區,所用的貨幣被稱為四川盧比。四川盧比在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是清末中國西南藏區推行抗英保邊的產物,它成功地抵禦了印度盧比的入侵,為維護中國貨幣主權和祖國統一作出了曆史貢獻。

四川盧比,也稱四川藏洋,它是中國唯一帶有帝王頭像的硬幣,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唯一一次仿造的他國貨幣,在中國貨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早在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就采取各種陰謀活動覬覦中國西藏地區和四川的康巴地區。19世紀下半葉,英國殖民者兩次大舉武裝入侵西藏,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包括《中英藏印條約》等一係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用武力打開西藏的大門後,英國人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獲得了諸多特權。英方為保持經濟上的進一步滲透,遂將其東印度公司製造的印度盧比銀幣,由印緬地區源源不斷輸往藏地,幾乎成了西藏地區的通行貨幣。

印度盧比大量流入康藏地區,竊取了中國本位貨幣的地位,推動了英國商品的傾銷,嚴重破壞了藏地財政金融秩序。每一印度盧比合中國銀錢三錢二分,而在市麵交易時卻作價三錢七分甚至八分,給清政府和邊民造成巨大損失。到後來,中國內地的商旅到西藏做生意,必須以銀元兌換盧比,才能在當地通用。外國商人也多用印度盧比套購中國白銀出口,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溢。

印度盧比在西藏地區的廣泛流通,引起清政府一些上層人物的關注和不安。為此,一些官員主張四川鑄造銀幣發行康藏地區,用以對抗印度盧比。

1905年,時任四川總督錫良正式向清廷奏請開鑄四川盧比。經過反複思量,清政府最終決定“僅此一項,各地不得仿效”。從此四川盧比由“地下”浮出水麵,成為在藏區流通的名正言順的中國貨幣。1906年,趙爾豐主政川邊以後繼續實施驅逐印度盧比的大業,於1909年撥銀20萬兩續鑄四川盧比,使其在康藏地區漸漸流行開來,印度盧比在市麵上的流通範圍日益縮小。因其影響廣泛,西藏民間也有稱四川盧比為“趙爾豐錢”。

四川盧比的發行,有力抵製了印度盧比的泛濫,對四川盧比在康藏地區金融領域主幣地位的確立起到積極作用。

直到1957年,隨著新中國在藏區推行人民幣,四川盧比才正式結束使命,退出康藏經濟舞台。而在西藏地區,印度盧比雖然沒有被完全清除,但也形成了四川盧比與印度盧比並行使用的局麵。考慮到清末國力衰弱的背景,中國能直麵西方大國,在這場貨幣戰爭中取得勝利可謂一項壯舉,堪稱當時灰暗的曆史天空中一抹亮彩。(摘自《名家講壇》任曉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