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澳大利亞和中國“剩女”現象比較研究(3 / 3)

三、解決“ 剩女”問題的方法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澳大利亞,“剩女”們都不約而同地回歸了最傳統的方式——相親。隻是在信息時代的今天,相親的平台改變了,越來越多的相親節目和相親網站吸引了“剩女”們的眼球,生活圈比較狹窄的她們期望在電視節目或是網站中找到自己中意的另一半。例如在中國,有著“中國最嚴肅的婚戀網站”之稱的“世紀佳緣”,擁有4000多萬的會員,其他比較大型的相親網站,如“百合網”和“珍愛網”也分別擁有3000多萬和2600多萬會員。這些相親網站除了提供網上交友平台之外,還定期在各個城市舉辦針對城市白領的單身交友派對,給城市的剩男剩女們一個相互認識的機會。在澳大利亞,有著澳大利亞第一相親網站之稱,已經促成8000對澳大利亞男女組成家庭,十對澳大利亞夫妻當中就有一對是在該網站認識的。可見網站在當今的男女交友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電視相親節目也相當流行,在中國,各大電視台都在黃金時段推出了交友節目,如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湖南衛視的《我們約會吧》,浙江衛視的《愛情連連看等》,這些相親節目在促成一對對情侶的同時還創下了不小的收視率。在澳大利亞,電視交友欄目有The Farmer Wants a Wife (《農民想找個老婆》)和Bachelor(《單身漢》)等。一家交友機構瞅準時機,開辟了帶領單身女性前往郊區、鄉村“相親”的服務。沒想到一經推出,生意火爆。這一“相親”活動名為“上帝啊他是個農村男孩”,每逢周末開展活動,每次活動時長8個小時,安排單身城市女性前往鄉村俱樂部“相親”。第一次活動中,共有50名來自悉尼的單身女性參與,85%的女性找到了約會對象,成功率驚人。目前,澳大利亞許多電視交友欄目也推出了類似的活動,比如收視率極高的交友節目《農民想找個老婆》,也是幫助城市女性與農村男性速配。經過6季的節目,目前該節目已經撮合了4對新人步入婚姻殿堂,生了3個寶寶。

結語:

雖然澳大利亞和中國在“剩女”現象,“剩女”產生的原因和解決方法上都有諸多相似,但是中國和澳大利亞社會在對“剩女”的態度上並不十分一致。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許多中國人眼中,“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24歲以上的單身女性便被貼上了“剩女”的標簽,甚至有人根據年齡戲謔地把她們成為“必剩客”、“剩鬥士”等。大部分的人都把“剩女”剩下的原因歸結為是她們“太挑剔,要求過高”,“不現實”,還有媒體、學者把這一現象歸結為一個“社會問題”, 甚至認為“剩女”有人格缺陷,認為這一“社會問題”還會影響社會的穩定。而澳大利亞社會對待“剩女”這一現象則表現得要包容得多。女性隻有到了32歲還單身才會對自己的婚姻表現出一定的擔憂,社會則認為這是個私人問題,不會對“剩女們”產生負麵的看法,也不認為這會對社會的穩定造成什麼負麵影響。筆者認為,“剩女”隻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現象,我們應客觀地看待這一問題,並對“剩女”們持一個更加包容的態度。

參考文獻:

[1]羅全. 剩女及其現象的文化學解讀【J】.文化研究.

[2]陳慧. 剩女現象的發生邏輯及其應對途徑【J】. 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1 (3).

[3]寧鴻. “剩女”現象的社會學分析【J】. 社會觀察.

[4]高修娟. “剩女難嫁”的社會學解讀【J】.遼東學院學報2011(1).

[5]曲文勇,劉平. 淺析“剩女”現象的社會成因【J】2009(3).

[6]魏彤儒,張剛.中國現代社會“城市剩女”問題的思考【J】特別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