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同原因
筆者認為,澳大利亞和中國“剩女”現象形成的共同原因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麵來分析。
(1)宏觀層麵:開放的,多元化的文化氛圍
隨著社會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西方的一些思想逐漸進入到中國,並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接受。如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婚姻並不是人生的必需而選擇獨身。在對性方麵,人們的觀念也更加開放。以前中國人的婚姻形式比較簡單,但現代人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們不再拘泥與傳統的“侍奉父母,傳宗接代”的婚姻方式,而是選擇試婚、同居等新的方式,這些方式使雙方不過多地被婚姻所束縛,給雙方更多的自由。在這樣開放的、多元化的文化氛圍中,晚婚、不婚、“剩女”便成為了必然的現象。
(2)微觀層麵:女性地位提高,獨立性增強,傳統婚姻觀轉變
19世紀初至今,女性主義在世界範圍內蓬勃發展。澳大利亞和中國的女性開展了一係列要求婦女解放和爭取平等地位的社會運動。隨著女性社會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女性意識到她們不應是男權社會的附屬物,她們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有自己的生活、思想,掌握自己的命運。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最低一級的需要生理上的需求,接著是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現代女性首先在經濟上不依賴男性,在心理和情感上也比較獨立。她們追求的是高層次的需求,即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她們不再為了結婚而結婚,而是堅持找到適合自己的,以愛情和尊重為前提的婚姻。
2.不同原因
(1)中國:傳統的根深蒂固的“擇偶梯度”觀念
與澳大利亞女性比男性人口多的事實相反,中國男性人口的絕對數量比女性人口要多。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8.47;1990年“四普”時,上升到111;到了2000年“五普”時,躍至119;而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時,更高達120.49,超出警戒線1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相對於女性,男性盈餘13%。而據英國《觀察家報》8月26日報道,目前,中國有1800萬人娶不到妻子。那麼為什麼還會出現“剩女”的現象呢?筆者認為,這和中國傳統的根深蒂固的“擇偶梯度”觀念是分不開的。“擇偶梯度”是西方家庭社會學的主要理論之一,它是指兩性在擇偶過程中,男性傾向於“ 往下”找,選擇地位相當或較低的女性,以便利用自己的優勢獲得對家庭的掌控權;而女性則傾向於往“ 上”找,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職業階層和薪金收入與自己相當或高於自己,以便尋找依靠,排除內心的不安全感。在這樣的觀念的影響下,城市中的那些受過高等教育,有著不錯的工作和收入的都市白領們便不容易找到比自己條件更優越的男性,又不願意“屈就”於條件不如自己的男性。所以,城市“剩女”並不是因為自身條件缺陷而被迫被“剩”下來,而是因為自身條件較為優越而本著寧缺毋濫的精神而主動“剩”下。而另一方麵,鄉村,特別是偏遠鄉村的一些男性也因為條件不好而被動地“剩”下來了。
(2)澳大利亞:出走的男人們
而在曆史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男性原本比女性多5%左右,但由於男人們往往要承擔外出狩獵、養家糊口等責任,因此麵臨著更多的風險。而在現代社會,盡管男人們不再狩獵,但隨著全球化的大潮,他們走出了國門,湧向了機會更多的歐美國家,在他們眼裏,大洋洲的祖國顯然太過安逸——海外勞動力市場深深吸引了他們,很多人到了20歲就走向世界:目前在海外生活工作的澳大利亞人大約有100萬,其中以男人居多。男人到英國、美國、阿聯酋、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國家去追尋自己的夢想、財富以及另一半,女人們則留在本國。 而在澳大利亞的礦區和農場,那些地方的人去海外尋夢的相對較少,而許多姑娘卻都離開鄉下到城市工作或受教育,留下了大批的年輕、健康、淳樸、內斂的男性守在家鄉……於是,這就造成了澳大利亞和中國類似的現象,那就是城市剩女,鄉村剩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