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和中國“剩女”現象比較研究
文化論壇
作者:焦颺 杜洪波
摘 要:如今“剩女”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社會現象。不管是在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還是在以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都出現了“剩女”這一社會現象。本文擬從“剩女”的現狀,產生原因及解決方法對比分析澳大利亞和中國的“剩女”問題,以期引起社會對“剩女”問題的關注並透過“剩女”這一社會現象達到對兩種文化、兩種社會更深入的認識。
關鍵詞:“剩女” ;澳大利亞 ;中國
作者簡介:
焦颺,女,生於1984年6月26日,籍貫:四川仁壽,學校(或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時間。
學術成果:課題: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外國語言文學研究中心重點研究課題《從澳大利亞女性作家文學作品看女性主義思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外國語言文學研究中心重點研究課題《獨立院校藝術係大學生英語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杜洪波,女,生於1982年11月,籍貫:四川,學校(或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專業(跨文化文學方向)。
學術成果:獎項:榮譽: 課題: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外國語言文學研究中心重點研究課題《從澳大利亞女性作家文學作品看女性主義思潮》。成果:專著《澳大利亞女性文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2
一、“剩女”現狀
“剩女”一詞如今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各類新聞媒介中,但對於“剩女”的定義學界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界定。有媒體把“剩女”界定為“3S女性”——Single, Seventies, Stuck.(單身,七十年代出生,被卡住)。有人把“剩女”界定為“在人口高密度的城市,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走進婚姻狀態的適婚或大齡女性”(於寧:“剩女”現象的理性思考與感性解讀)。也有人把“剩女”定義為“城市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大齡未婚(通常指30-44歲)女性”(寧鴻:“剩女”現象的社會學分析)。本文中的“剩女”暗含了以下幾個層麵的含義:1. 生活、工作在城市中;2. 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不錯的收入;3. 出生於上個世紀70年代或80年代初;4. 未婚女性。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中國人傳統觀念,然而,“剩女”這一群體已悄然興起,並越來越受到社會和人們的關注,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和社會輿論的中心。資料顯示,2005年北京30-50歲的單身女性已達到30萬;《金陵晚報》稱2008年南京“剩女”超過50萬;天津社科院2004年一項調查顯示在天津市近50萬未婚成年人中,女性占了六成以上。同時,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大齡未婚女性主要集中在城鎮,占30-44歲全部未婚女性的72.1%。與“城市剩女”相對應的是,男性大齡未婚人口則主要集中在農村,1990年的統計數字表明男性大齡未婚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約占男性大齡未婚者總數的81.6%。而遠在在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亞,卻出現了和中國驚人相似的現象。澳大利亞著名人口學家伯納德·索爾特認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正在經曆 “大洋洲男人荒”。2006年澳大利亞人口統計數據顯示,30歲左右的女性比同齡男性多5%以上。在新西蘭,15歲至39歲年齡組的女性比男性多10%以上;在20歲至45歲年齡組裏,女性比男性大約多3.5萬人,對於人口總數隻有400多萬的國家,這可不是小差別。
二、“剩女”產生的原因
為何在兩個社會製度,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國家,會出現同樣的“剩女”現象,筆者認為導致澳大利亞和中國出現這一共同現象既有相同的原因也有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