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非物質社會中的產品設計與消費服務(2 / 3)

這裏談的“消費服務”就是消費者在整個消費過程中“以產品為基礎,以服務為中心”的消費模式。也即是生產者承擔生產、維護、更新換代和回收產品的全過程,用戶選擇產品、使用產品、按服務付費的消費理念。關於消費服務,在人類文明的長河裏,它一直與設計是息息相關的,每個時期的設計思想都會受到其消費主客體的影響,如大工業化的美國建立“有計劃的商品廢止製度”帶來了大量的資源浪費,這與“為平民設計”的宗旨已背道而馳;[7]而馬克思在《機器論片段》中提出了自動機器體係的概念,認為自動機器體係“是最完善、最適當的機器體係形式,隻有它才使機器成為體係”,[8]使一些學者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人機工學理論的影響下,提出了“機器中心論”的設計思想,更是違背了“人本思想”的消費觀念,這也促成了極具顛覆力的後現代主義的產生。具有後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的意大利激進設計集團“孟菲斯”認為功能一方麵不是絕對的,而是有生命的,發展著的,它是產品與生活之間的一種可能關係;二是功能不僅是物質上的,同時也是精神上的、文化上的。產品不僅要有使用價值,更要有文化內涵,使產品成為特定文化係統的隱喻或符號。[9]從各種設計運動的產生來看,也往往是由於運動的發起者有感於消費主客體,才使得設計思想不斷地發生改變,推演出不同的設計流派和風格。

在信息社會裏,產品的消費觀念與人的生存狀態的相互碰撞已顯得更加引人關注。人們除了滿足必要的物質文化外,更多關注的是附著在產品上的精神文化。這也是非物質主義所倡導的“以人為本,注重消費服務”的設計理念。非物質設計提供了物質和技術上的保障,它的理念不僅是一種與新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人工智能相匹配的設計方式,同時也是一種以服務為核心的消費方式,更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而且它還表達了一個社會的哲學思想、意識形態和複雜的文化現象。[10]正如大眾甲殼蟲汽車的策劃師巴裏·謝潑德說:“製造商意識到,顧客尋找的不隻是產品的功能。他們要買的東西,必須能夠體現主人的某個特點。”其消費服務的主要層麵正是從精神上調節人的身心,使人們能夠切實地享受生活。

目前,產品消費是我們的主流生活方式。對於生產商和廠家而言,它們隻管生產和銷售產品,消費者購買產品並使用產品,直到產品使用壽命終結才將該產品廢棄處理。而非物質主義則是以產品為基礎,強調服務為中心的消費模式。它有別於傳統的產品消費模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人存在占有欲望,他們占有並使用產品後就存在著獨立使用權,這樣會使產品沒能充分利用而導致不必要的浪費;而“非物質主義”使人們共同享有產品,消費的是服務,並以服務量衡量終端用戶群的使用效率,擴大利用率與資源整合,以便滿足有服務需要的客戶群體;其次,“非物質主義”的生產商著重點將從舊貌換新顏的消費觀逐漸轉為減少消耗理念,使生產者節約生產成本,也顧及了生態係統,比如廢物再利用或有用部件的回收再利用等等;最後,“非物質主義”的用戶以服務量付費,改變了傳統消費模式的先占有有使用的閑置浪費,迫使終端用戶自動承擔產品的使用效率,使生產商與終端用戶共同承擔起保護自然環境的責任與義務。[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