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非物質社會中的產品設計與消費服務(1 / 3)

論非物質社會中的產品設計與消費服務

藝術研究

作者:解夢偉 侯小鋒

摘 要: 後工業時代的人們對產品的消費模式已呈現出消費服務的新趨勢。本文通過探析人們在工業時代的產品設計與消費理念,闡釋了現代信息社會中產品的設計思想與消費服務觀,以期為非物質社會中的產品尋求新的設計理念與消費觀念。

關鍵詞: 非物質;產品設計;消費服務

[中圖分類號]:J8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2

發達消費社會中的人們開辟了一條以計算機、信息、網絡為中心的生活方式,把人類引入了非物質社會。所謂“非物質社會[1](immaterial society)”就是人們常說的數字化社會、信息社會或服務型社會。在學術文獻中有人把信息社會稱為非物質社會,而馬克·第亞尼則以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作為支撐的社會模式稱為非物質社會。從工業社會的物質文明向後工業社會的非物質文明(immateriality)轉變中,後現代人對產品的消費模式發生了全新的變化,產品的消費欲求上也開始轉向“以服務為核心”的消費觀念。對於產品設計而言也轉向體驗、服務、虛擬等設計理念,使之向人本主義理念和關注人的生存環境延伸,這恰好是“非物質主義”設計觀得以產生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非物質的英文原義是“no material”,非物質是相對物質而言的,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它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又為意識所反映的一切客觀實在。[2]非物質的概念來源於英國曆史學家阿諾爾德· 約瑟·湯因比,他認為人類將無生命和未加工的物質轉化成工具, 並給予它們以未加工的物質以從未有的功能和樣式,而功能和樣式是非物質性的,正式通過物質, 它們才被創造成非物質的。

非物質性在日文中稱為“脫物質性”(由日本東京造型大學教授益田提出),非物質性也是相對於物質性而言的。而“非物質主義”則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理論,其基本觀點是,物質性是由人決定的,離開了人,物質就沒有意義了。[3]也即是“物質性”表達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的基本方麵,物質是一種擺在我們麵前的客觀實在,可由我們賦予它藝術性與精神性的東西;而人是主體,可以從脫離物質的更高層麵,以全新的觀念去認識社會與改造社會。在非物質社會中,產品的設計對象已經從單一的功能表達轉向設計觀念的多元化表現,而產品本身卻被無形化、虛擬化,它的物質特征正逐漸被替代或消失。[4]比如在“日本和服展”中大部分作品主要表現的是一種空靈、非物質主義和無形等設計觀念。

工業時代的產品設計是指關於“物”的設計,它是研究“人與物”的關係,其實質是改進人與產品、人與環境的和諧,進而創造新的、更合理、更美好的生活方式。而非物質社會中的產品設計則要求研究“人與非物”的關係,並按照設計方法研究科學技術對人與自然環境的影響。[5]從概念上來說,非物質設計是以信息設計為主的非物質化的設計的產物,是相對於物質設計而言的,在後工業時代,服務、虛擬、數字化等設計成為非物質的設計形態。也就是說,設計的結果並不一定意味著某個產品,它也可以是一種方法,一種程序,一種製度或一種服務。其最終目標是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問題”,在物質基礎上實現非物質生存狀態。這就是“非物質主義”設計理念所倡導的“資源共享,其消費的是‘服務’而不是單個產品本身”。[6]譬如美國的微軟(Microsoft)公司稱得上是一個非物質時代的標誌,微軟生產的Windows係列軟件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為全世界服務對象的虛擬的平台,可以說微軟的“服務”創造了巨大的效益,也為人類的生活掀開了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