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非物質設計時代的產品帶來的第一個變化是產品功能的超級化。它既有物質產品,又有非物質產品。即使是物質產品,其功能層次也各不相同,大多數產品已具備超級多功能,甚至有的具備了虛擬功能。現在我們所使用的功能超級化手機即將進入3G時代,該產品的功能超級化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樂趣,也滿足人們選擇的多樣性,然而多數產品都進行這種功能組合後,人們在選擇產品時就會無比盲目,同時它也會帶來資源的重複和浪費。第二個變化是產品設計的核心轉變為提供物質和精神兩方麵的服務,為的是更好地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第三個變化是使設計與消費服務進行直接對話與交融。例如,我們在情感上需要機器人完全智能化,甚至可以像人一樣進行思考並取代人的工作,這樣的機器人當然更能滿足人的情感和需要。但是當機器變得和人一樣對社會造成破壞的時候,也會造成負麵影響。再從產品功能的角度來看,個性和情感需要更多是一種定製的產品,而不是簡單的功能組合,即使當初獲得一種功能超級化產品,滿足感也會很快消失。因此在當代非物質社會,需要共享資源、整合資源,倡導消費服務觀念,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總之,非物質社會裏信息技術的進步推動了設計的發展,彼此交流的渠道逐漸被網絡所取代,從另一方麵講也導致了人間的淡漠與疏離,人與人之間變得缺少責任心與互助心,這相悖於人的情感需求。因此,非物質社會中產品的消費服務觀念有待進一步改進與完善。未來的產品設計與消費趨向,更多是關注人的真實生存狀態、人類社會問題以及生態文化等,這些是目前的產品設計本身不能給予的。(美)Donald Norman認為最好的設計不一定是一個物品、空間或結構,它是一個過程——動態的和可以修改的過程。產品設計是一項社會活動,特別是在當今非物質社會裏,需要每個設計師建立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消費服務觀念,建立產品設計-環境-係統的思想,使產品設計與人本和生態建立起和諧互融的關係。
注釋:
[1] [法]馬克·第亞尼編著,《非物質社會——後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技術》,騰守堯 譯,1998年,第2頁。
[2] 同注1,第6頁。
[3] 趙江洪,《非物質、非物質主義與設計教育[EB/OL]》
[4] 百度文庫。
[5] 鄭建啟、盛瑋、羅鷗,《現代工業設計的新內涵—非物質社會下共生美學中的人為事物科學》,《科教文彙》第4期,2010年,第203-204頁。
[6] 俞琳佳,《體驗經濟的暢想-控製論分析非物質注意設計》,《藝術與設計(理論)》第2期,2010年,第8頁。
[7] 王受之著,《世界現代設計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年,第185頁。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31卷,第90頁。
[9] 同注4,第202頁。
[10] 同注3,第8頁。
[11]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