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概述(1 / 2)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概述

語言研究

作者:李希

摘 要:本文收集整理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翻譯理論的主要研究成果,這些理論成果突破傳統的翻譯理論,側重對原文本、翻譯過程、目的語讀者對譯本的接受度及社會文化因素進行關注,翻譯研究方法開始從“規定”向“描寫”過渡,翻譯理論研究正慢慢朝多學派、多學科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西方翻譯理論;描寫

作者簡介:李希,湖南衡山人,西安外國語大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1、介紹

本文就上個世紀80年代文化轉向以來的一係列翻譯研究成果進行了概述:第一部分講述翻譯研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登上曆史舞台,第二部分講述80年代以來的翻譯研究成果,包括對翻譯過程、譯文接受度給予更多關注的翻譯研究以及90年代出現的功能學派、文化派等的翻譯研究。西方翻譯理論由此呈現出從“規定”轉向“描寫”、從“原文”轉向“譯文”、從“無力的研究碎片”到“強有力的理論體係”的新型研究

特點。

2、翻譯研究學科的出現

在過去幾個世紀中,翻譯研究處於隨意、無序的狀態,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轉折點,許多原先從事相近學科研究的人由語言學、語言哲學和文學轉向翻譯領域,還有一些人來自表麵上並不相近的學科如信息理論、邏輯學和數學等領域,這些研究者把原學科的模型及方法帶入翻譯研究。在這種背景下,Holmes第一個提出了“translation studies”這一學科命名,並初步劃定了翻譯學的研究範圍。

90年代,隨著世界範圍內的譯員訓練項目的開展(超過250個訓練項目)以及大量學術著作的湧現,不同的研究派別之間討論聲此起彼伏,翻譯研究因形形色色理論的加入而愈顯生機,例如:多元係統理論、目的論、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等。

3、翻譯理論研究的發展

3.1 過程導向研究

90年代開始,有學者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翻譯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層麵。Lrscher和Fraser通過有聲思維法、采訪和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經驗數據。“研究者要求譯者在翻譯時將他們的翻譯過程敘述出來,然後對譯者的敘述進行錄音” (Jeremy 2005) 。然而有聲思維數據僅能反映被試注意到的、有意識報告出的認知或心理過程,但並非是被試腦中的全部信息,而被試是否充分地報告了他們當時的思維活動也是一個關鍵問題。

Roger Bell(1993)的過程模式建立在信息處理模式與語言的形式及用途的係統理論結合的基礎之上。他認為翻譯理論應該考慮到兩個問題:首先,以往的翻譯研究側重於對翻譯產品的評估,所以通過對翻譯過程的係統研究找回平衡的評估標準是很有必要的。第二,翻譯理論應當采用描寫而非規定的方法對翻譯過程、功能、產品進行觀察,要認識到翻譯的目的是:理解翻譯活動中涉及的所有程序,而不應當以一係列的規定為前提而進行翻譯。

3.2 功能主義翻譯研究

德國功能主義的主要倡導者Katharina Reiss認為理想的翻譯應該在語言的形式與內容等方麵都與原文對等,然而在實踐中,她又認識到等值不僅不可能實現,而且有時並非是人們所期望的,於是她在自己的翻譯模式中引入了功能這一類別,Hans Vermeer對以文本為中心的等值論的決裂要比他的老師徹底得多,他提出了以功能或目的為核心概念的目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