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文化導向的翻譯研究
文化導向研究的理論來源可以直接上溯到後結構主義和當代新馬克思主義。它強調的是翻譯活動受到曆史文化差異的影響,從一開始對語言普遍性與結構主義的懷疑,到後來對原文本的一種改寫,一種反叛。有些譯者在譯文中引進了更多的政治和文化策略,以期提高譯者的主體性地位,翻譯研究出現了文化轉向。
3.3.1 後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和抵抗式翻譯策略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源自於文化人類學的後殖民主義開始出現。後殖民理論者通過對文本的曆史追溯,揭示文本生成的曆史的、社會的條件,揭穿殖民者話語中的謊言,還民族以自信心。為了清楚地反映一個文化群體的特征,譯者在目標語文本中使用從屬於該群體的文化詞和概念(也即異化的翻譯策略)。美裔意大利學者Venuti提出了“抵抗式”的翻譯策略,倡導譯者顯性。它能很好地反映源語言的特色,有效提高譯者的地位,然而異化翻譯的外國文本晦澀難懂,難以為普通大眾所理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利於外國文本的傳入。
3.3.2女性主義翻譯研究
20世紀的最後三十年,女性主義政治運動在世界範圍內興起,翻譯研究逐漸開始與女性主義交彙在一起,形成了女性主義的翻譯理論。女性主義譯者通過對詞語的中性化或者創造新詞來顛覆男性的敘述方式,要求對譯文進行女性主義的創造(Simon 1996)。女性主義翻譯理論可以說是解構夫權中心、顛覆原文意義的終極權威性理論。它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同時也為人類社會和公平做出了貢獻,但其所倡導的翻譯給人一種矯枉過正的感覺,難免招致各種各樣的批評。
3.4 語料庫翻譯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基於語料庫的翻譯研究已成為翻譯研究領域中一種全新的研究範式。1993年,Mona Baker發表《語料庫語言學與翻譯研究:啟示與應用》,標誌著語料庫語言學和翻譯研究的結合。語料庫翻譯研究是從規定性研究向描寫性研究的文化轉向的一部分,它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使翻譯研究更加客觀和科學,這一點已經在語料庫的翻譯的普遍性研究中得到證明。
4、結語
西方翻譯理論自有史以來主要是順著兩條主線發展,即文學翻譯線和語言學翻譯線。就階段性而言,20世紀前文學翻譯觀在翻譯界占據了主導地位,到了20世紀中葉,隨著現代語言學的誕生,語言學對翻譯的影響越來越大,此時語言翻譯觀逐漸取代文學翻譯觀的主導地位。進入80年代後,翻譯理論研究又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翻譯開始與各種學科相互滲透,在原來的文學和語言翻譯觀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另外一條線索,即文化翻譯線。無論這一新動向發展前景如何,它的出現必然使翻譯研究更具價值。
參考文獻:
[1] 謝天振. 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2] Bell, R. T.(1993)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 Longman.
[3] Munday, J. ( 2005)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 Rout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