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德尊稱和友稱使用情況對比(3 / 3)

Enkel: Wohin hast du ihn gelegt?孫子:您把它放哪了呢?

Oma: Vergessen. 奶奶:我不記得了。

Enekl: Ich helfe dir.孫子:我幫您吧。

3、“您”和“你”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在德國,如果是對一個陌生人用du,這會被視為不尊重他人,會引起反感,除非那是一個小孩子。但是也有例外的時候,比如舞廳、比較熟悉的酒館或者體育協會裏,人們一般會用你稱呼。在年輕人中間年齡相當者往往是直接就用du的。比如問“你在幹嘛呢?”年輕人就不會說:“Was machen Sie hier?”而是說:Was machst du hier?”大學教授和老師與學生對話時都會用您,一方麵是為了表達一種尊重,因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另一方麵,教授和老師是要考核學生給學生打分的,他們之間還是有距離的。德國學生從14或者16歲開始會被老師用Sie稱呼,這也是為了顯示教育者對長大的學生的尊重。在幼兒園、小學、初中為了拉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顯示老師的友好和親切感,老師和學生之間都是用du。

而在中國,用你和陌生人說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不過前提是,說話雙方年齡差距不大。如果對長輩說話,就得用您,而長輩對晚輩一般用你。在校園裏亦是如此,老師對學生用你,學生對老師一般會用您,如果對老師用你的話,會讓老師覺得這個學生不太懂禮貌。在中國,稱呼的不對等是很常見的情況。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年齡和地位。因為中國受幾千年儒學文化的影響,中國人特別看重輩分和等級。對於長輩和身份地位高的人會顯示出特別的尊重。

儒學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曆史了,它對於中國社會和傳統文化的影響可以用根深蒂固來形容了。儒學重禮,其核心思想包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尊師重道。儒學的三綱就是強調君王對臣下、父輩對子輩以及丈夫對妻子的權威。雖然現在中國已經沒有了君臣,但從上下級的稱呼方麵我們不難看出儒學的影響。另外,老師對學生用“你”稱呼,而學生對老師用“您”,這種不對等的關係也體現了中國幾千年來儒家文化的烙印。

語言是靈活的、不斷變化著的。普遍來說現在德國對於稱呼的使用也開始不那麼嚴肅,傾向於放鬆一點了,更準確地說,是傾向於很多情況下用du。也是因為這個,很多專家呼籲禮貌的回歸。在中國,漸漸地也有這樣的趨勢。年輕一輩,像現在的90後、00後在同師長講話時用“你”的情況更加頻繁了,但是,年長一些的或者相對保守一些的人多少會有點難以接受。所以,經常會聽到有人感歎現在的小孩子越來越不懂禮貌了。

參考文獻:

[1] Ferdinand de Saussure: >, Walterde Gruyter & com, Berlin, 1967.

[2] Helmut Gipper: >,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München, 1978.

[3] Dudenredaktion. Duden- Deutsches Universalwrterbuch A-Z[M], Dudenverlag, Mannheim,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