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業拖延研究綜述及其思考(2 / 2)

4側重於學業拖延量表的編製。國外應用較廣的量表有:1984年Solomon的學生拖延評估量表(PAS-S),1991年Tuckman的拖延量表(TPS),Milgam的學習拖延量表(APS); lay 1986年的一般拖延量表(GPS)。國內學者有:黃佳恩的主動拖延量表、胡春寶的碩士研究生學業拖延問卷等[1]。

5側重於不同的研究對象 在130多篇文獻中,關於大學生的研究約有60篇,關於中學生的研究約有22篇,其他群體的研究約有50篇。

三、學業拖延研究的思考

由上可見,學業拖延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也不難發現,這些研究多集中在大學生群體,對中學生的研究相對較少。中學生正處於人生智能發展的關鍵時期, 如果他們的學業拖延沒有及時克服的話,有可能轉化為一種不良的習慣,對其終身發展都將產生消極影響。

實證研究方麵,大多探討學業拖延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係,很少涉及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拖延的關係。自從1977年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以來,自我效能就成了研究的一個熱點。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種或某類任務,是個體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動中的具體體現(Bandura,1986)。可見,自我效能感是與具體任務聯係在一起的,並不是一種概括性的穩定的個性特征,對於同一個人而言,並不是對所有的人類活動都有著同樣的傾向性興趣和優勢能力水平,那麼,當個體在麵臨非優勢能力的活動問題時,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把握性就不會那麼高,也就是說,其自我效能感必然是低的,因此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對於自我效能感研究隻有與具體的活動或情境聯係起來,才能更好地解釋自我效能感及其影響。因此,為了更好的探索學業拖延的影響因素,從自我效能感角度去研究的話,應更多地關注學業自我效能感(academic self-efficacy)與學業拖延的關係,或許更恰當,更有效。當然,學業自我效能感也可再細化,具體到某些學科領域比如數學自我效能感、英語自我效能感、情緒自我效能感、寫作自我效能感等。

參考文獻:

[1]胡春寶 碩士研究生學業拖延分析 華東師大碩士論文2008

[2]劉麗華,玄英哲等,學業拖延的概念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2,3 161-162

[3]趙佳鑫 中學生學業拖延綜述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2.9 7-8

[4]左豔梅.張大均 學業拖延影響因素研究述評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10.3

[5]高軍 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成就動機與學業拖延的關係研究 南京師大碩士論文2011

[6]蘇毓婧 大學生的完美主義、成就目標定向、未來時間洞察力與學業拖延的關係山東師大碩士論文2011

[7]王覓、錢銘怡 以提升自我調節學習效能感為主的團體幹預對學業拖延狀況的改善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011,12 92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