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業拖延研究綜述及其思考(1 / 2)

學業拖延研究綜述及其思考

教育論叢

作者:王新芳 劉暢

摘 要:學業拖延是拖延定義在學業情境中的延伸,是包含認知、情感和行為成分的複雜心理現象。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學業拖延研究的現狀,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期望能夠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參照。

關鍵詞:學業拖延;綜述;思考

作者簡介:

王新芳,女,1965年出生,河南鄢陵人,現在河南省許昌學院圖書館工作;

劉暢,女,現河南省許昌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師。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一、學業拖延概念的解釋

拖延(procrastination)一詞來源於拉丁文procrastinare,其意是“將事情拖到明天”。由於研究者理解的角度不同,拖延的解釋也就不同。比如Ellis(1977)等認為拖延是指不能在預先規定的時間內開始或完成某件事情的行為;Rothblum認為,拖延是指沒有充分合理的理由而將必須完成的工作延遲拖後,以避免個體主觀上的不舒服感[1]。

學業拖延是拖延定義在學業情境中的延伸。對學業拖延的界定,不同的學者也有著不同的解釋。Solomon認為學業拖延是不必要地拖延學習任務以至於產生心理不適應感的行為。Steel認為學業拖延是一種非理性行為,個體盡管預期到拖延會導致惡果仍拖延學習任務的行為[2]。雖然他們觀點各異,但綜合分析可以看出他們存在著一種共識:學業拖延是一種消極的行為或行為傾向,常常導致低的學習成就和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

二、學業拖延研究現狀

以學業拖延為關鍵詞,檢索萬方數據庫資源,共約有130多篇文章。梳理這些文章發現他們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側重於描述性研究。有的研究主要介紹學業拖延的涵義、類型和性質,有的重點介紹不同的學業拖延研究方法和測量量表,有的則對學業拖延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比如韓靜張雯(2011)的文章描述學業拖延類型的劃分:從成因角度,學業拖延可分為計劃失敗型拖延和實施失敗型拖延。從應對方式的角度,可分為焦慮型拖延和放鬆型拖延。從主觀意願角度,可劃分為主動拖延和被動拖延。主動拖延者喜歡在壓力下學習,有意圖地拖延,能夠及時完成學業任務,對結果感到滿意。被動拖延者在壓力下學習會緊張,常不自主地延遲學業任務,任務常無法及時完成,對結果感到不滿意。趙佳 鑫(2012)的文章介紹了學業拖延量表主要有一般拖延量表、學生拖延評估量表和拖延量表等測量工具[3]。左豔梅,張大均(2010)的文章重點介紹學業拖延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學生人格、學生動機、不合理認知、自我阻礙和自我調控、焦慮和抑鬱、任務、環境特點等[4]。這些基礎理論研究為拖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

2側重於實證性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大約有60篇左右。如,李 嬙2012年的研究認為學業拖延和時間管理傾向成顯著的負相關,高軍(2011)的研究發現信任鼓勵型父母教養方式、情感溫暖型教養方式與學業拖延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忽視型教養方式、專製型教養方式與溺愛型教養方式與學業拖延存在顯著的正相關[5]。蘇毓婧(2010)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學業拖延與完美主義中的擔心錯誤、父母期望維度呈顯著正相關,與條理性維度呈顯著負相關[6]。總之,學業拖延與時間管理、完美心理、父母教養方式、人格特質、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和學業反饋等存在著密切關係。

3側重於幹預性研究。學業拖延幹預模式主要有團體訓練和個體輔導,國內這方麵的研究不太多見。如王覓、錢銘怡等人2011年的研究表明:團體幹預能有效提高個體的自我調節學習效能感,從而使個體的拖延行為、拖延不良後果下降,但並不能降低拖延傾向,顯示拖延傾向的穩定性,提示以後幹預需要的時程更長[7]。劉朝暉(2012)針對學業拖延調查結果建議,教育工作者如果嚴格學業任務的要求,加大拖罰力度(如未按時教作業不能補交),能幫助學生養成更好的學業習慣,有效減少學業的拖延。代麗男、李曉麗(2011)對中小學生的研究發現,團體輔導可以有效地減少他們的學業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