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倒逼製度機製
“‘倒逼’原本是貨幣經濟學的一個術語,是指在強政府幹預的經濟體製條件下,大量的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出於自身利益,往往壓迫商業銀行不斷增加貸款,從而迫使中央銀行被動地增加貨幣供應,形成所謂的倒逼機製。”⑦現在因其詞語本身的形象性而被廣泛地使用。筆者看來,這一詞語也可借鑒到媒體與製度的互動之中。媒體的實踐往往牽動政策與製度的變革。無論是媒體的進步,驗證現有製度的優越,還是媒體的失範,反映現有製度的缺憾,通過媒體也能促進製度的完善。
法治的進步正是通過一次次的標誌性事件而達成的,最終以法律或製度的形式將成果固定起來。《南方周末》與孫誌剛案便是裏程碑式的一例。事件與媒體的互動中,往往能暴露出法治亟待完善之處。恰如本次事件中,一些媒體對於李某報道的失範再次將未成年人保護的話題推至輿論浪尖。依照現行刑訴法規定的未成年人前科記錄和案卷封存製度,此案本有可能隔絕於公眾視野。對於事件發展中的媒體眾生相,受眾心中自有其判斷。無論是媒體監督公權力促進了司法公正,還是媒體失範幹擾了司法公正,均能給民眾更多的思考。法治進程不能一蹴而就,點滴之中法治共識在達成。
結語
隨著“風險社會”的來臨,扭轉其治理困境,重建社會共識乃必由之路。為了有效凝聚共識,必須找到各個利益群體共同遵守的準則。這種準則非法律莫屬。因此,法治共識是社會共識建設必不可缺的一個層麵。然而,法治共識的建成絕非一朝一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工具。
基於上傳下達的工作需要,媒體成為凝聚法治共識的重要工具。依照傳播效果的發生順序,可以提煉出媒體通過新聞而凝聚法治共識的一般機製,即議程設置機製;新聞框架機製;輿論引導機製;倒逼製度機製。在如此機製下,媒體用其特有的方式凝聚法治共識防範社會風險。
參考文獻
①鄭廣永,《社會共識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黨政幹部學刊》,2010(1):10
②喻國明:《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2012)》[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1-3
③E·Goffman,Framing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4:21
④趙蕾,《少年L、L某、L姓男子 現在不管怎麼叫,全國人民都知道你說的是誰》[N].《南方周末》,2013-3-1
⑤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173、212-213
⑥張瑞、麻丹彤,《少年L引發的輿論亂相》[N].《南方人物周刊》,2013-3-11
⑦張煒,《倒逼機製:作為實踐邏輯的似真推理》[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9
(作者:崔文佳,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研究生;周婷,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