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打造報網互動的精品頻道,這些精品必須在讀者和網民中具有相當的影響力,通過拳頭產品,帶動報網全麵互動和深度融合。比如,華爾街日報在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緊密結合上已經做到了既彼此嵌入又互有分工、各有側重。該報在其網站上不間斷地對重大突發新聞進行更新,並且在次日的報紙上刊載較長的相關分析文章。對待攝影作品,也可以做出類似有益的嚐試。
三、躬身而行,不斷提高見報攝影作品的利用率
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今“攝影的一代”已經成長起來。《紐約時報》曾經采訪了幾位博物館的攝影部負責人,他們都對前景很樂觀。因為人們已經意識到,年輕人都喜歡看攝影展覽,這是一種與他們親近的媒介形態。“讓照片上牆,讓照片說話”提升見報作品的附加值。所以,報紙可以舉辦優秀攝影作品展覽,把記者的和讀者的優秀攝影作品拿到文化宮甚至美術館去展覽,要主動與高校學子對接,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走進他們的視線。這樣也是用攝影的手段來打響報紙品牌、增強報紙攝影板塊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報紙要麵對大學生,更要親近大學生,要積極開拓讀者群,從而來形成自己的讀者市場。
其實,年輕人中很多人愛好攝影,他們對攝影已經很癡迷。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生導師宿誌剛認為,現代社會,攝影已經成為人們接受信息的最重要途徑之一。攝影是年輕人的交流工具,也是了解世界的方式,大學生對將要投入的生活充滿期待,對未來發展充滿憧憬,所以生活在影像時代的他們,理解影像的內容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因為影像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另外,我們也可以用照片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為一些需要幫助的群體或者個人舉辦照片義賣,讓照片帶著無限的溫度融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四、提升自我,提高攝影修養,創新攝影表達語言
新時代,我們不要低估讀者的審美智慧和閱讀能力。在日常見報稿中,一些新聞攝影的表現方式依然陳舊,一方麵與有些攝影記者缺乏創新的意識有關,另一方麵與編輯不切實際的先入為主、想當然的表現方式有關,選稿也按照固定思路,很難有好的效果。長此以往,報紙就會失去了活力,讀者會厭倦你的報紙,報紙也會慢慢失去讀者群。
相比專業新聞攝影比賽華賽和荷賽,我們日常的見報作品風格不突出,不另類不整齊,當然也不規範,風格顯保守,當然更談不上引領攝影潮流,也沒有真正走上世界的最前沿。當然,也要解決來稿的瓶頸問題,吸引更多都市人群的攝影作品參與到其中來,提高人氣。我們要有比肩專業攝影報刊的勇氣和魄力,為我所用,不斷提升報紙形象,
創新並非唯新,新聞圖片以形象的語言來表現新聞,記者要做到“三貼近”,在畫麵選擇和表現內容上堅守底線。另外,記者應該做一個“雜家”。南方周末圖片總監李楠說:優秀的攝影記者,苛刻地說,隻是某一個媒體最合乎標準和要求的產品生產者,他那貌似的“風格”不是他個人的,而是他所在的媒體的;他可能會是一名廣受好評,讓領導特別放心的好員工,但未必能有與別的好員工區別開來的個性價值。
所以,攝影記者應該帶著情感下基層,帶著思考找新聞,好稿是用腳板量出來的,貼近人、貼近心靈,新聞才會有生命的力量。
參考文獻
①陳建中,《不再單一的攝影》,《人民攝影》,2013-4-17
②劉文章等:《新安傳媒研究——突破紙媒困境》,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③陳曦,《穩靜的影子》,《中國攝影報》,2013-4-30
④陳斌榮,《視覺突擊》,《新聞戰線》,2012(8)
⑤任悅,《上升的藝術——當照片掛到牆上》,《人民攝影》,2013-4-17
⑥王芳,《全媒體時代的新聞攝影》,中國攝影家協會網,2013(4)
⑦詹曉東,《都市類報紙新聞攝影的崛起與障礙》,浙江在線,2005-11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