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國內都市報攝影革新之路
新聞與攝影
作者:陳群
【摘 要】網站彙集攝影記者和通訊員拍攝的精彩圖片,通過網站編輯的整合,快速、準確、廣泛地展示給受眾,為圖片的開發和運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報網互動以更為迫切的、更為直接的態勢出現。兩種媒體互動、遞進,在維持傳統媒體價值的同時,著眼未來,用自己的力量培育新的發布平台,這樣才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報紙在新生代人群中的吸引力。
【關鍵詞】都市報 新聞攝影 報網互動
據調查表明,都市類報紙的圖片報道已成為受眾最喜愛的報道形式之一。隨著我國都市類報紙的快速發展,報業市場競爭加劇,用大圖片、多用圖片、用好圖片的觀念也正是各家報社的共識。
但是,目前都市類報紙對圖片新聞的運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新聞攝影的發展,也製約了自身的發展。都市類報紙緊貼民生,來自新聞熱線的報料成了重要的新聞線索來源,報料往往被本地新聞和熱線部門所掌握。於是,需要攝影記者為文字稿配圖時,攝影記者才能夠拿到報料。作為配稿的攝影報料題材,目前就隻集中在車禍、火災等方麵,攝影題材單調,攝影記者主觀能動性調動有限,不利於攝影記者水平的提高,由此,報紙內容的生動性和豐富性打了折扣。
當然,平麵媒體的受眾群體的人數有減少的趨勢,而新媒體正與之相反,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這是不以人的意誌和願望為轉移的趨勢。麵對這樣的困境,報社應該做好頭版、認真做好配稿工作,圖片編輯、記者也要與報社相關部門和人員加強聯係,在用稿方麵與編輯多溝通,讓圖片在報紙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之外,筆者認為新時期的都市報還亟待做好以下工作。
一、尊重讀者,善待通訊員的每一篇攝影來稿
都市報作為一種定位普通市民階層,市場化程度高,突出新聞時效性,信息綜合性,生活服務性的報紙,是城市報紙的主力軍。相比網絡,報紙在互性方麵明顯不足。換一句話說,把讀者當成上帝對於都市報來講是一點也不為過的,因為我們要服務的對象是普通的老百姓,正如《新安晚報》的辦報宗旨:為老百姓辦、給老百姓看。所以,作為報社的攝影部,要認真對待每一位讀者的來稿,做到來稿必複、好稿必登,切實尊重讀者。隻有把讀者放在心中,報紙才有廣闊市場,也才能為老百姓所接受。攝影家賀延光認為,現在是一個影像普及的年代,更是一個影像提高的年代。
2013年4月7日至28日,一組提為《隱沒地:上圈組村民與藝術家的影像實驗》,2600餘幅攝影作品展覽在北京展出,這個展覽之所以引起攝影界內外的關注,是因為照片的拍攝者不僅有80多位攝影家和藝術界人士,還有29位當地村民。有評論家認為村民影像比藝術家的影像還動人。很明顯,會玩手機的村民偶爾也會拍照,可能對他們來說,拍照的意義和價值甚至行為分析都不重要,就算是奢侈的行為,拿給親人看看。對於讀者來說,能把自己登報的作品拿給親人和朋友看,也算是一種榮耀。作為主流都市報,我們應該有一種提高群眾攝影水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比如,2011年和2012年《新安晚報》給20多名在城裏打工的人每人發一部照相機,記者親手教他們一些攝影基礎知識,之後安排他們用自己的視角去拍攝身邊的春節,年後再精選一些圖片登報。事實證明,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贏得了讀者的口碑。總之,這些探索是有意義的。
二、亟待“撒網”,積極進行持續有效的報網互動
從本質上來說,報紙與網絡的結合促進了新聞資源的共享以及策劃報道一體化的發展,並且實現了傳播優勢互補與資源統籌。另外,網站彙集攝影記者和通訊員拍攝的精彩圖片,通過網站編輯的整合,快速、準確、廣泛地展示給受眾,為圖片的開發和運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報網互動以更為迫切的、更為直接的態勢出現。國內都市報在這方麵做得較好的,當屬《都市快報》“快拍快拍網”,該板塊是《都市快報》在2005年創辦的一個叫“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欄目的網絡版,主要目的是擴大欄目影響,方便與讀者交流。據了解,該板塊在2010年9月28號上線啟動,現在每天都能收到三千多張照片,多的時候有五千多張。對此,該報攝影部主任傅擁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到:“我認為這個是會受到普通老百姓追捧的,我很有信心。因為它是最貼近、最貼近、最貼近老百姓生活的作品,很好玩,很有趣,很幽默。我們從裏麵篩選出比較好的刊登在報紙上。除了杭州本地外,我們也接收外地和國外投稿。”在這個板塊,不僅人氣旺,而且還能收集到好的作品,那些優質的新聞攝影或人文攝影能夠上報紙,讀者當然願意被珍藏。讀者和網友也熱烈追捧,《都市快報》也嚐到了甜頭。兩者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