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折疊手抄本的出現,書籍開始接近現代的形式。手抄形式最初在公元1世紀或2世紀應用於基督教文獻,它的產生可能是為了使書的篇幅至少能容納一部福音書或者聖徒傳記,書籍也為《聖經》和基督教義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曆史學家將西歐的手抄書演化曆史分為修院時代和世俗時代。長久以來,修道院與其他相關教會獨占了書籍生產和書文化。到12世紀末這種現象開始發生轉變,因為智識社會的變遷、大學的創建,非神職人員學習發展的需要和中產階級的出現,當時書籍的謄寫、複製和流通的方式發生著深刻地改變。而從世俗時代起,智識生活的中心開始向修院之外轉移。在大學裏,學者、師生與工匠、技師通力合作,造就了活躍有序的製書業。
在世俗時代裏,除了書本的呈現和裝幀方式的改變,技術的進步是較小的。然而,正是手抄書為之後的印刷書先行鋪路。很長一段時間裏,書籍隻是少數特權階級的所有物,而隨著社會進步和信息交流擴大,對書本的需求日漸殷盛,書籍成為一種獨特的商品在人們手中廣泛傳閱,一個行業隨之興盛起來。
三、印刷書籍時代的到來
與書籍發展相關的技術革新中,最顯著的就是紙的引進,成本低是紙的主要優點,方便了書本的大量製作,更促使價格降低,紙彌補了羊皮紙的不足。曆史記載,在公元105年,中國人發明了造紙術,直到11世紀末,這項技術才傳到歐洲,紙張傳入歐洲成為印刷書籍出現的前奏。
11世紀,中國人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此後,中國和朝鮮率先開始了印刷的曆史。然而,活字印刷術卻是在德國人穀登堡的發明後才開始廣泛傳播。金匠穀登堡所印的《四十二行聖經》成為印刷術發明後最為著名的古籍代表作品,其出現標誌著西方圖書批量生產的開始,而穀登堡也成為公認的印刷術的發明者。需要指出的是,作為現代印刷過程的四大要素——活字、排版、油墨、紙張,在穀登堡之前就已經存在,在此基礎上,穀登堡才有了鑄字盒鑄造活字合金、衝壓字模等發明。
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促成了書籍的大量產生和現代印刷技術的巨大飛躍。印刷業以西歐為出發點向外擴展,覆蓋整個歐洲大陸,並向世界迅速推廣,徹底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書籍史。印刷機大量複製書籍,其冊數以百計,而後更達千冊,這不僅促成書本數量的提升,更使選書變得嚴格。②鉛字印刷術的發明成為書籍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人類從此擺脫了複雜繁瑣的手抄本時代,進入快速發展的印刷書時代,一個新的行業就此誕生,新的文化環境也逐漸形成。
到19世紀初,為滿足教育和信息的需求,待印的書籍和各種紙質出版品,乃至後來出現的報紙、雜誌都使得紙張必須增產,造紙業、印刷業的機械化的原因也就在這裏,作為變革動因的印刷機也就應運而生。印刷技術可以簡化成三個基本要素:金屬活字、油墨、印刷機。將字體打印在紙麵上的機器就是印刷機。因為有了印刷機器的產生,印刷速度和產能屢經改進,書籍的數量越來越多。印刷書的產生是一段不容小覷的曆史進程,印刷書所代表的不僅僅是技術發明上的勝利,更是人類文明的有力推手,使得知識和文化廣泛傳播、互動交流,成為各國知識和智慧彙聚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書籍給人類的進步和發展注入了無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