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的起源、發展及流變探析
新聞與出版
作者:褚雅越
【摘 要】從泥板、石頭到紙莎草卷、羊皮紙,再到中世紀的冊子本、手抄書、印刷書,再到如今的數字化時代的電子書籍,書籍的演變過程也是人類技術和文明進步的進程體現。探析書籍的起源、發展及流變,以關照今日技術之進步於人類發展的意義。
【關鍵詞】書籍 曆程 技術 印刷術 數字時代
書籍作為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文化承載者、曆史記錄者,其演變發展是緩慢的。書籍的載體經過了上古時期的亞述泥板、古埃及的紙莎草卷、羅馬時期的羊皮紙,再到中世紀的冊子本、近代的印刷本和現代的電子書,書籍漫長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人類文明曆史的進程體現。作為一種信息載體,書籍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製,超越了種族和民族的隔閡,將知識、文化有效地保存下來,並傳播到世界各地,其變革都伴隨著技術的革新和思想的碰撞。人類文明史很大一部分由書籍史構成,追尋書籍的曆史也是在回顧人類自身進步的曆程,以關照今日技術之變革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一、書籍的起源
書籍的曆史首先要從文字說起,正因有了文字,才有書籍。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開啟了人類文字的曆史。文字的曆史綿延6000多年,從美索不達米亞到地中海西岸,埃及象形文字到黃河流域的甲骨文,文字的發明為書籍的產生提供了書寫的前提。另一個書籍產生的必備條件是書寫載體。從刻寫在石頭和泥板上的人類最早的“書籍”,到後來出現的以紙莎草卷、羊皮紙等為書寫載體,書籍的發展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給書籍下過一個定義:“書是一種除去封麵至少有49頁的非期刊性質的印刷出版物。”通俗來講,書就是疊起來寫滿文字的紙張。文字和紙張成了書籍的兩大要素,於是有學者認為隻有當紙取代石頭、骨頭、黏土或者紙莎草而成為新的書寫載體時,書籍的曆史才真正開始。
1、最初的文字載體
文字需要書寫載體保存下來才能不朽,在紙出現之前,石頭常被用作書寫的載體,石頭上刻成的書經久不衰,成為永久的書頁。4000年前,埃及人在廟宇及墳墓牆上刻寫曆史。充當書寫載體的不僅有石頭,還有黏土泥板、骨頭、龜甲、陶片、木板、樹葉和動物皮毛以及各種金屬等等。磚頭書、蠟版等都曾風靡一時。這些作為最初的文字載體承載著人類信息文明的曆史。
2、紙莎草紙上的文明譜寫卷軸時代
紙莎草是人類最古老的造紙材料,原生於歐洲南部、非洲北部以及小亞細亞地區的一種水生植物。紙莎草是古埃及文明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古埃及人利用這種草製成的紙張,是曆史上最早、最便利的書寫材料,希臘人、羅馬人和阿拉伯人都曾經用它書寫,後來成為地中海地區一種通用的書寫材料。懸掛在埃及神殿裏用紙莎草紙書寫的橫幅,卷起來就成了便於攜帶的經卷。一個紙莎草卷就是一冊書,開始了書籍的卷軸時代。可以說,卷軸時代是文明史上的“黃金時代”,也是曆史上的“軸心時代”①。到了公元8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傳到了中東,才取代了紙草造紙。
二、中世紀冊子本與手抄書的歲月
在書籍史上,還出現過以羊皮紙為材料的可折疊的書籍——冊子本。羊皮紙的出現,為書籍從卷軸發展成小冊子提供了材料。約公元1世紀,希臘人首創手抄本形式的冊子書,書籍從紙莎草紙卷軸形式發展成為冊子本形式,為書寫文明開辟了新前景。手抄本似冊子書籍的出現完成了古代文獻向圖書轉化的過程,紙張裝訂成冊,逐漸完善成近代印刷書出現之前的圖書標準形式,從此,書籍演變成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模樣,這是書籍史上的第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