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炒作”現象的倫理反思與解決路徑(1 / 3)

“網絡炒作”現象的倫理反思與解決路徑

傳媒e時代

作者:翟一曉

【摘 要】近幾年“網絡炒作”現象日益突出,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在網絡空間中網絡紅人令人應接不暇,我們所熟知的鳳姐、犀利哥、獸獸等,無一例外都是借助“網絡炒作”而一夜成名的。本文通過對“網絡炒作”的背景、特點和成因的分析,指出了過多、過濫的“網絡炒作”對公眾生活和思想道德領域所產生的負麵影響;針對網絡炒作所帶來的倫理缺失,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措施和路徑,旨在為杜絕惡意網絡炒作現象、構建健康和諧的綠色網絡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社會 網絡炒作 倫理反思

網絡社會的“虛擬性”,必將具有不同於傳統社會的特殊性。因此,我們很難用傳統的道德規範去對待網絡社會這種全新的社會形態。由此引發的巨大反差使公眾在享有更多民主與自由的同時,也會對大家的生活和思想領域造成負麵影響,常被提及的現象之一就是網絡炒作。

目前,學界對於網絡炒作這種新興社會現象的定義還未達成統一。比較普遍的說法認為:網絡炒作總的說來就是利用網絡媒體,通過推手或者幕後人,發動網絡寫手對某個人物或者公司、或者機構進行兩方麵的評論,一方麵是正麵效應另一方麵是負麵效應,從而引起網友的關注增加人氣。當人氣一定的時候,這個人或者公司或者機構就會被網絡關注,這個人或者公司機構就開始走紅。這就是網絡炒作。可見,網絡炒作的最終目的即通過引起轟動以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和影響。

筆者認為,網絡作為一種現代傳播媒介,本身並不具有倫理道德屬性,它的倫理道德屬性取決於特定的時期、特定的人對網絡的使用。如今,網絡炒作已經成為網絡道德和秩序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們需要在對“網絡炒作”現象進行倫理反思的基礎上,根據網絡社會的自身特點,尋求行之有效的解決路徑。

炒作並非當代專利——古已有之

其實,炒作這一現象並非當代人的專利,而是古已有之。例如魏晉時期左思所著的《三都賦》一事。當時左思出身寒門、貌醜無勢,他花了十年光陰寫下的《三都賦》根本無人賞識。但有幸經一位高人指點,找到了赫赫有名的皇甫謐為其作序,如此一來,借由這場炒作,這篇千古名賦終於顯現了它耀眼的光芒,人們開始爭相拜讀,都城洛陽的權貴之家也紛紛傳抄《三都賦》,“洛陽紙貴”一時成為佳話。

無獨有偶,唐朝的著名詩人陳子昂“千金碎琴”的故事也是炒作的典範。當時陳子昂滿懷信心到京城求取功名,卻屢屢得不到賞識。一日,陳子昂在街上看到了一個賣胡琴的人,那人開出了一百萬文的天價,許多圍觀的人都紛紛議論說這把胡琴肯定是名貴的好琴,隻是價位實在太高。陳子昂頓時心生一計,當場買下了胡琴。圍觀的人們都非常吃驚,認為陳子昂一定是位樂壇高手,請求他彈奏一曲。陳子昂說:“明天請到我的住處來吧,我彈奏給大家聽。”第二天,人們如期而至,等著一飽耳福。陳子昂這才對大家說:“我陳子昂能詩善文卻不為人知,這把胡琴隻是樂工演奏的樂器罷了,根本不是我的興趣。”說完就將胡琴一摔而碎,隨即拿出自己的詩詞文章,請大家鑒賞品評,眾人看後讚不絕口。不久,陳子昂就名滿京城。

當炒作遇上網絡——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