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學視角看新浪微博的社交功能
傳媒e時代
作者:徐超超
【摘 要】借助互聯網上的社交平台,人類可以超越傳統交往的時空限製、主體範圍限製、交往方式的限製。從社會學視角來看,網絡的社交功能可以用“社會互動”一詞描述。微博作為新興的社交平台,既有傳統的網絡社會互動的特點,又實現對人類互動行為的重構。本文通過概述新浪微博作為網絡互動平台所具有的共性,結合新浪微博互動呈現出的新特點解析網絡中的社會互動,並探討網絡互動與現實互動的關係。
【關鍵詞】新浪微博 網絡互動 現實互動
互聯網的產生,深刻而迅速地改變了社會互動的麵貌,使網絡互動與現實互動產生了交叉和融合。正如卡多索所言:“我們處在一個新空間概念之中,親身的和虛擬的彼此影響,為新式的社會化、新生活方式和新社交組織形式提供成長的土壤。”在微博平台上,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個體在網絡上通過“去中心化”的方式鏈接,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社群。這個活躍而富有生命力的社群影響著線上和線下的社會互動。
一、微博社會互動是網絡互動的形式之一
微博社會互動是間接性的虛擬化的網絡互動。所謂間接性,是指必須以電腦作為互動的中介,而虛擬性則指人們再也感受不到在物理空間中感受到的方位,也無法觸摸到屏幕中所顯示的網絡事物。也就是說網民依賴電腦,並通過控製其輸入和輸出設備交互作用,在互聯網平台上構建了一個完全懸浮於虛擬空間的人際交往圈。這種互動的間接性與虛擬性讓網絡互動的開放性大大增強,因此在互聯網上,每個人既是觀眾,亦是演員;既是參與者,亦是組織者。微博用戶既是信息的發布者,又是傳播者和接收者,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喜好與別人交流和交往。
超時空性是網絡互動的最大特點。它超越了傳統的時空限製,在人的身體缺場的情況下,通過網絡的多向互動機製,照樣可以實現正常的交往。威廉·米切爾指出:“網絡把交流空間予以分解,從而摧毀了地理代碼這一法寶,並不存在哪一個地址更好的問題,即便人們看到你行走於合適的地方、同合適的人在一起,你也不能試圖據此來定義你自己”。此外,網絡互動中的語言性特征也不容忽視。與傳統的社會互動不同,虛擬空間的交往主要依靠特定的語言符號。這種符號主要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傳統的語言符號,如漢語、英語等;第二種是計算機語言,如JAVA等;第三種是網絡語言符號,這是一種僅限於網民用於網上互動的新的語言符號。新浪微博以文字,圖片,視頻和為網民熟知的表情符號作為網絡互動的載體。
二、微博社會互動呈現新特點
相對於QQ,人人網等社交平台,微博呈現出社會互動的新特點。從互動的主體看,微博互動主體打破了傳統人際互動的模式,既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包括人與組織的互動,實時性更強。人們可以持續地展開一對一、一對多以及多對多的社會互動。微博方便快捷、反饋及時、碎片化等優勢,被政府部門看好,兩會代表委員可以通過微博接觸到民眾,進行議政,老百姓也能實時參與交流。這種個人與組織的互動充分體現出網絡時代互動的新特點。
微博的社會互動更具有個性化的特點,突出的表現就是交往對象的高度選擇性。因受到時間、空間及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傳統的交往隻能在有限人群中選擇交往對象,狹小的交往空間讓傳統社會互動缺乏靈活性和個性化。凱斯·桑斯坦認為網絡交往需要兩個條件,其中之一是“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經驗,假如無法分享彼此的經驗,一個異質的社會將很難處理社會問題”,“共同經驗,特別是由塑造的共同經驗,提供了某種社會粘性。一個消除這種共同經驗的傳播體製將帶來一連串的問題人格與網絡互動的差異”。微博充分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既有現實世界早已產生的交往群體,也包括靠“機”緣和“趣”緣聯係起來的從未謀麵的群體,關注名人微博,我們成了與他們進行互動的參與者。個性化的另一表現是微博既能匿名注冊,又可實名注冊。通過匿名參與,我們可以借助微博發泄現實生活中的不滿情緒,減輕生活的壓力。這與米德的符號互動論中的“自我也存在著互動的過程”相吻合,匿名注冊中的“主我”層麵遠遠超過“客我”層麵。微博上的大多數互動都采取匿名的方式,呈現給對方的隻有個人愛好、情趣等精神屬性,而涉及個人隱私的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等社會屬性在互動過程中並不能夠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