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炒作”現象的倫理反思與解決路徑(2 / 3)

相比古代,如今的炒作技巧早已不斷翻新、花樣百出。隨著互聯網這一新興媒體的出現與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在作為單方麵的信息接受者的同時,也有機會作為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和反饋者參與到傳播過程中來,從而在短時間內大大增強了傳播內容的影響力和影響範圍。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我國當前的網民數量已經處於高位,網民數量的逐年遞增使網絡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持續攀升,網絡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獲取信息、互動交流、休閑娛樂的重要渠道。

和傳統媒體主導的傳播媒介相比,網絡無與倫比的傳播優勢誠然為炒作插上了翅膀。 “網絡炒作”這一以互聯網為載體而發展起來的新型的炒作形式,繼承了互聯網本身所具備的全部優點。在如今這個信息知識爆炸、商品高度“同質化”的時代裏,網絡炒作以其成本低、效果好、傳播速度快、影響範圍廣、互動性強、參與度高等特點在網絡營銷中備受推崇。

炒作本身並無貶義——客觀看待

炒作是一種營銷手段,本身並無貶義。在當今網絡海量信息的背景下,為了避免被淹沒在信息洪流中,就算是再好的東西也需要炒作,才能脫穎而出、讓大家了解、吸引大家眼球。從這個角度來看,網絡炒作具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因此,我們不能用有色眼鏡去看待炒作,將其一概而論。隻要不是惡意攻擊競爭對手或詆毀他人人格,不是惡意造謠或以虛假信息擾亂輿論,不是損害公共利益或對網絡用戶帶來幹擾,都是無可厚非的。

比如說,早在2009年1月,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旅遊局就利用網絡炒作成功的實現了名利雙收。由昆士蘭州旅遊局發布的一條號稱“世界上最好的工作”的招聘信息,以工作內容簡單、待遇福利豐厚的誘人信息,在短時間內便吸引了世界各地共34000多人參加應聘和數家著名媒體的追蹤報道,成功的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使昆士蘭州、大堡礁、哈密爾頓島等詞彙具備了全球的高知名度,活動的前幾個月就收益過億澳元。同樣,我國近年來網絡流行的“凡客體”、“淘寶體”,都是很有創造力、很成功的網絡炒作,因為它不但加深了網絡用戶對品牌的認知,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更營造出了一種輕鬆詼諧的網絡文化氛圍。

當炒作大行其道——倫理反思

然而,任何事都要適度,否則就會導致負麵的結果。網絡作為一種新型大眾傳播媒介,具有虛擬性和不具名性的特點,這些特點使網民具有了極大的話語權、選擇權、自主權、決策權等自由權利。加之與網絡發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相對滯後等各種因素,無疑會助長網絡倫理道德失範的現象。如此一來,“網絡炒作”的幕後推手變可以借助匿名方式無所顧忌的發表言論而不用擔心要負任何責任,很容易使網絡社會陷入道德無力的狀態。

有社會學家認為,如今的網絡炒作現象已進入成長之痛的階段,給公眾生活和思想領域帶來了諸多負麵影響。為了在網絡信息超載的情況下博得關注度,一部分網絡炒作者開始通過不斷衝擊社會道德和良知的底線,惡意透支社會信任資源,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早已脫離了正常、良性的商業競爭和信息傳播方式。如今的網絡社會飽經低級媚俗內容的侵襲,充斥著太多的文化垃圾,過多過濫的網絡炒作行為已經引起越來越多人的厭煩和抵觸情緒。基於這些原因,用倫理道德標準來對人們的網絡行為進行規範的呼聲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