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條件好一些的讀書人還知道出外遊曆,見識還多一些,家境貧寒的讀書人維持生計都很困難,況且又無一技傍身,哪有條件出外長見識?
“就怕他們不接受啊,十年寒窗,一朝得中,就等著做官,現在又要讓他們重新學習,怕阻力不小啊。”史可法覺得這雖是一個辦法,但就怕讀書人不接受。
“憲之兄,這事你不要管了,我來處理,保證讓你滿意就是了。”羅劍笑著說道。
第二天就將發行的《揚州半月刊》緊急調整了版麵,刊發了一篇題為《讀書人的出路在哪裏?》的文章。
這篇文章是羅劍親自寫的,文章中羅劍指出揚州現在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揚州所有官員必須堅持學習,不斷用新知識充實自己,這樣才不會被淘汰。
爾後羅劍又指出科舉考試的諸多弊端,羅劍用不少例子指出科舉考試中的佼佼者,並不一定就是從政的能者,而揚州不斷發展的新形勢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都對官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羅劍指出,揚州歡迎讀書人前來工作,但工作並非意味著做官,揚州以後的官員選拔將采用全新的模式,每個官員都必須有基層工作的經驗。
揚州的這種措施並非堵死了讀書人的出路,恰恰相反,這種做法是給讀書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有些讀書人想當成為政府官員為百姓服務,可以參加大都督府組織的考試,這種考試與科舉無關,考的是處理實際事務的經驗和能力,如果願意參加的,大都督府可以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料。
更多的讀書人可以選擇的事情很多,現在揚州有這麼多新興的產業,這些產業都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這對讀書人來說,就是很好的出路,在這些工廠裏做事,待遇往往比政府官員更高。
羅劍最後指出,所有的讀書人都不應該固步自封,而應該適應新的形勢,不斷繼續學習,使自己適應揚州發展的需要。
羅劍的文章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多數讀書人對大都督的話都是聽了進去,已經有五六十人報名參加大都督府組織的行政培訓班,準備參加“公務員”考試,也有一部分讀書人買了不少管理方麵的書籍,準備學習完了到一些工廠裏擔任管事。
隻有極少數幾個讀書人見在揚州當官無望,黯然離開了揚州。
行政培訓班開班一個多星期,史可法的心總算踏實了下來,他也親自過過上過幾次課,他從自己的的實際出發,指出書本上的知識同實踐有著極大的差距。
史可法甚至把羅劍他們來揚州之前自己應對失措的事拿來做例子,這讓很多讀書人都覺得督師是真心地為他們好,在引他們上路。
行政培訓班不僅進行行政知識的培訓,還對一些科學基礎知識進行了普及,羅劍去上課的時候最多,弄得朱慈煥都有些小小的意見,因為他還有好多問題想請教羅劍,但羅劍有時上課上到竟然很晚都不回來。
劉為民也專門從瓜州趕回來,為這些讀書人講企業管理的知識。
行政培訓班還請了一些官員來給大家講課,從這些官員的切身體會中,很多讀書人都覺得在揚州想當好一個官,現在可是真不容易了。
從滿清傳來的消息說,滿清朝廷這次可是下了血本,不少中了進士的讀書人都被直接任命為一縣官員,個別的甚至直接領了一府,高中進士第五名的侯方域就被直接任命為滄州府的知府。
聽到這些消息,史可法有些擔心,倘若滿清長期使用這種辦法與揚州爭取讀書人,他擔心人才全都跑滿清那邊去了。
但羅劍並不擔心,他與史可法討論了很久,他認為真正有骨氣的讀書人現在還是不屑於被滿清朝廷所驅使,另外象侯方域這樣的“人才”,他認為除了文章寫得好一些,在揚州實在算不上出類拔萃的人才。
羅劍並沒有在讀書人中隱瞞這些消息,甚至在培訓班公開說了這件事。
這些消息在揚州的讀書人中引起了一些波瀾,但很快就過去了,大多數的讀書人還是被新的知識所吸引,況且培訓班組織的一些實踐活動,也讓他們明白了自己的差距。
培訓班進行了一個多月,最後的考試錄用了大部分參加培訓班的讀書人,占到了三分之二,剩下的這些人大都督府也沒有放任不管,而是向各個工廠進行了推薦,除了極個別人,來到揚州的讀書人基本都有了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