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廣州人的從前時代(1 / 1)

廣州人 廣州事

作者:江冰

江冰中國小說學會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廣州市文藝批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小說年度排行榜評委。曾為文藝評論雜誌主編,報紙高級記者。現為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80後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主要研究“80後”文學與文化,主持80後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相關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入選新世紀本領域最有影響的35篇論文。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

在廣州看上海演藝公司的話劇《大哥》,觀看前沒有多大的期望,望文生義,估計大概就是傳統大哥的形象,問K去嗎?她勉強地說,唉,好久沒看話劇了,去吧,就怕是煽情的。然而,話劇意外地抓住了我們,抓住了觀眾,差不多兩個小時沒有走神,不易!舞台布景是旋轉的老上海街景,很美很地域很特色。描寫上世紀70年代開始到今天40年,上海家庭的變化,因為扣住了上海最致命的住房問題,以“空間焦慮”展示了上海人人性中最為幽暗掙紮的部分,很準確很到位也很狠,幾乎是不留情麵的刻畫展示。我一時聯想到從前來自上海的大學同學,聯想到王安憶等上海作家的小說,聯想到前幾個月鳳凰衛視做的有關北大荒上海知青因為住房無法返回家鄉的專題節目。一定是上海人的編劇吧?可惜沒有介紹。但導演居然是廣東話劇院的,謝幕時聽口音,女導演是外地人,與廣州無關吧?倒是想想為何廣州人沒有寫出關於廣州人生活的當代戲劇?我們沒有空間焦慮嗎?我們沒有上海人那種就是要回上海的“城市情結”嗎?問某位老廣,答曰:“文革”時就想偷渡去香港,點解?因為那裏好,因為那裏有親戚,有工作,有福利,有安全。上海人“我要回家”。廣州人“我要出去”,一個回歸,一個逃離,有何不同?又有何相同?值得琢磨。廣州人的“空間焦慮”如何表現?他們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如何表達?看了上海的話劇,這些問題一下子都湧動起來了——

由此聯想紀德君博士的廣州美食文章,寫得有學問有感覺有情趣,左手是文獻,右手是實踐,左手是文獻裏的“粵菜三絕”:炆狗、焗雀、燴蛇羹,右手是街坊裏的小吃、飲茶、佳果和養生之道。文章最終落筆在有所發現:廣州飲食其實是有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的,並且還體現了廣州人的一些精神性格,諸如敢為人先、開放兼容、熱愛生活等。李清明是散文家,動筆勤快,創作頗豐。這篇“購房記”卻有小說的筆法,但切近現實的情狀又給人“非虛構”的閱讀感受。毛老板遇到不可思議的事情時,總愛說一句口頭禪:“怪咯、怪咯,公狗下出一個蛋來了!”見到縣城的房價也漲這麼快,毛老板嘶啞著喉嚨連著說了三遍“公狗下蛋”的口頭禪。透過這些話語,我們可以感受農民工進入城市的尷尬與辛酸。年輕的女大學生祝師慧是一位正宗北方妮子,她用親身的感受來接近廣州這座城市,既如夢如幻又真實自然,既陌生好奇又感覺美好,我最看重她對廣州人的一個感覺:從身邊來往經過的人的眼神、表情以及一些簡單的言語中,不能肯定地說熱情,有一點卻能確定,他們並沒有惡意,沒有排斥。淡定、平實、包容的廣州人啊,這位北方來的女孩就是這樣慢慢地讀著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