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尋找規律,巧學文言文(2 / 2)

公西華:主張以禮樂治國。

據史料記載,公西華當時隻有18歲。這個年輕人在自己的老師和學長目前,表現可謂謙虛到了極點——“非曰能之,願學焉”。而他的回答可能是孔子最願意聽到的——“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這是一個彬彬有禮的國度,一個諸侯息戰、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的大同世界。這不正是孔子畢其一生、到處奔波、孜孜以求的理想世界嗎?

曾皙:遠離朝堂,隱逸授徒。

當三位同窗暢談理想時,曾皙正全神貫注地奏瑟,或者說,三位同窗和老師的對話在曾皙的音樂伴奏中進行。他並未直言其理想,先說“異乎三子者之撰”,孔子對曾皙可謂了如指掌,他知道曾皙怕傷害三位同窗,便鼓勵曾皙說:“何傷乎?亦各言其誌也!”

曾皙這才平靜地描繪了一幅風俗純樸、和平寧靜的生活圖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看似與治國無關,實則是以禮治國達到的最高境界。

三、巧記孔子對四子的評價

孔子對四子評價的高低與四子的出場順序正好相反:對最後出場的曾皙“喟然”讚歎;對18歲的公西華用三個反問句肯定——“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對性情平和的冉有,用兩個反問句肯定——“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而對直率的子路,孔子毫不掩飾自己的態度,不但當麵“哂之”,而且直言不諱地批評“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可見孔子雖然允許弟子們可以各懷治國之誌,但他的“規矩”,即宗旨——“禮”不容違背。這是個人修養、國家治理的中心,也是最終目標。

以上四方麵內容可做以下概括:

子路→由(必由之路)→以勇武治國→直率坦誠←夫子“哂之”批評

冉有→求(有求必應)→以富足治國→沉穩謙虛←夫子兩次反問肯定

公西華→赤(顏色)→以禮樂治國→謙遜好學←夫子三次反問肯定

曾皙→點(長相)→隱逸授徒→淡薄寧靜←夫子“喟然”“與”之

四、編演話劇巧背課文

《侍坐章》記錄了師徒五人談論的場麵,情節簡單,人物生動,很適合進行話劇改編和演出。學習課文後,讓學生自由組合,試著改編並排演一個小話劇。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加強記憶,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又能鍛煉學生各方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