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鏈接:由此及彼,褒貶分明。為了進行對比闡述,佳作中有一句“與她不同的是,紅學癡儒周汝昌盡管著作等身卻仍躬耕於紅樓中”的過渡性語句,提及“紅學癡儒周汝昌”,這就顯示出褒貶之分。而此段結尾“大師尚且如此,而我們又有何驕傲的資本?我們又憑什麼藐視一切?我們又怎能不屑那一顆寧靜之心?”的縱深議論,由此及彼,既把所引的集合素材的意圖體現得極為分明,又將“非寧靜無以致遠”的中心論點闡釋得淋漓盡致,頗有論辯的力量。
【運用揭示】
假如考生順著江蘇卷作文題料的寓意去演繹,有一種深入解讀和立體探究莫言、周汝昌這些文壇巨擘事略素材的衝動,則完全可以展示考生的認知提升思維與素材運用技巧,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因而在考場上寫作穩操勝券就指日可待。
◎示例一:習慣炒作的中國媒體,是不是應該冷靜下來,尊重莫言對自己人生的選擇呢?一個諾貝爾獎,並不是中國文學的終點,而應該是一個開始。一個諾貝爾獎,更不應該是莫言的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奉勸那些打著各種各樣旗幟的人,不要攪擾了作家的心!正所謂,寧拆一座廟,不動佛人心。就讓莫言安安靜靜的去寫文章吧。不要打攪了他人的寧靜生活!
【運用亮點】此段精辟的議論,可看出作者揭示本質的功力。作者聚焦莫言獲諾獎一事,圍繞一個“靜”字作文章,但提出應不同而為:媒體需要“冷靜”,作家需要“安靜”。唯有如此,才能“讓莫言安安靜靜的去寫文章”。其深意不言而喻。
◎示例二:單就周汝昌先生的知名度和廣博而言,如果他老人家願意在某某國學研究會掛個名,或者參加個娛樂化學術研究會,肯定能得到較高的出場費。可他老人家卻快樂地沉浸在他的紅樓研究中。他的清貧,恰恰是品格恬淡超脫、豁達從容、學術獨立的一種無聲印證。“珍惜羽毛,不慕浮名”,這才是“純真學者”的最好證明。周汝昌走了,學術純真留下來。遺憾的是,當下真正靜下心來搞研究、耐得住寂寞的學者,不多了。
【運用亮點】假設論證,對比議理,針砭時弊,體現了表達的深刻性特色。作者先有有關周先生的“單就”“如果”的假設論證,以“迎合”時下某些人的胃口;然後筆鋒一轉,簡述周先生“快樂地沉浸在他的紅樓研究中”的實事,對比鮮明。作者在熱情褒揚中表達出一種深深的隱憂,其現實意義更顯深刻。
◎江蘇卷·高考佳作之二
蝶失
江蘇一考生
索爾仁尼琴曾說: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
可多數人並未意識到,物質急速膨脹,世界空前繁榮,這一派光鮮場景背後卻是傷痕累累的自然。
曾有幾個人去山洞探險,因光線太差而點了幾支蠟燭靠在石壁上。幾日後再去,原本棲息在洞壁上的蝴蝶已遠退到山洞深處。他們這才意識到蠟燭——不經意擺放的小小物件,竟讓蝴蝶“逃亡”了。
如今,“逃亡”的哪裏僅僅是蝴蝶?恐怕是整個大自然。曾經那個天光明澈、風物燦爛的原配世界漸漸遠去,浮躁與欲望充斥人們心靈。人們將自己當成了地球的主宰者,忘卻了自己也隻是地球“住客”的身份,更忘卻了萬物平等、互相依賴的道理。
或許是沒有意識到哪怕很小的行為也會對自然造成巨大影響;或許意識到了,但為了一己私利,將大自然的哭泣與求饒拋到了九霄雲外。
有人預言:將來,雷暴與大雨將不再是上帝的行為,而是人類的舉動。倘若李太白穿越到現代,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萬丈豪情也將化作淚水與哀歎,那種苦澀將比“杜郎重到須驚”深重百倍。自然之殤,比家國之痛,更令人揪心。
繆爾曾言:走向外界,我發現,其實是走向內心。梭羅扛把斧頭,在樹林間自給自足地詩意棲居。他修剪門前花樹,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縟節,如同大自然般自由呼吸與生活。而我們呢,走向支離破碎的外界,確實發現它是我們浮躁內心的外化與映照。當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
我們應該捫心自問,應該開始反思:索取得是否早已足夠,何時才能放下浮躁,與自然和諧相處?文明的瑣屑與浮華將我們推至深淵,我們也將自然殘存的美好逼入死角,當自然徹底走失的那天,也將是人類的終結。
張曉風呢喃: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