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3年高考優秀作文素材還原與運用揭示(二)(1 / 3)

2013年高考優秀作文素材還原與運用揭示(二)

考點·演練

作者:王典馥

◎江蘇卷·高考佳作之一

非寧靜無以致遠

江蘇一考生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全國掀起一陣莫言熱。而莫言本人在開完一場新聞發布會後便消失在大眾的視線,安靜創作新作品。

在我看來,莫言便是那隻人跡罕至的山洞中的美麗蝴蝶。人們借諾獎發現了這隻蝴蝶,而蝴蝶選擇的是退居山洞深處,正如莫言選擇遠離公眾。因為那樣的安靜環境才適合這些美麗的精靈,適合莫言。

非寧靜無以致遠,偉人正是懂得尋找寧靜才能夠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睞內心安寧之人。

林徽因曾說:“真正的寧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內心修籬種菊,盡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濤聲依舊。”因而真正的寧靜是內心的平和,這與“大隱隱於市”是一樣的道理。隻要內心寧靜,便能於車馬喧囂的繁華都市有一個寧靜之所。

前段時間,於丹北大被嗆一事鬧得沸沸揚揚。文化超女於丹在端了多年的心靈雞湯後終於被人轟下台,這似乎很意外,可是卻又在情理之中。當年的於丹用心靈雞湯撫慰了無數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來她不斷商業化,隻加湯不加料的心靈雞湯讓人們越來越難以接受。正是於丹在成為美麗的蝴蝶被人發現時,不懂得如何退居深處,如何來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所以她隻能遭到人們反感,最終失去成功。

與她不同的是,紅學癡儒周汝昌盡管著作等身卻仍躬耕於紅樓中;“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直認為自己隻是一個普通人;楊絳先生從不開作品交流會,永遠都是默默關注這個社會。大師尚且如此,而我們又有何驕傲的資本?我們又憑什麼藐視一切?我們又怎能不屑那一顆寧靜之心?

反觀當今,當郭敬明充滿早戀、貪婪、頹廢的作品發行時,當韓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論風生水起時,當當時明月的著作爆棚時,當馬諾、芙蓉姐姐在網上受到熱捧時,誰能告訴我,我們那一顆寧靜的心在哪裏?我們許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從而變得瘋狂與驕傲,變得目空一切。

讓我們找回最初的寧靜,讓我們在內心修籬種菊,讓我們懷抱謙卑寧靜的心走在社會上。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視自己為天地間的一粒塵埃,用寧靜平和的心看待世界。我相信,低到塵埃,便能開出花來。

【素材還原】

◎素材還原現場一:在第二屆中國—澳大利亞文學論壇上,莫言談到了獲獎後的生活。麵對外界質疑,他認為“寫作也是一種發聲”,盼重返書桌安靜寫作。“我隻想安靜寫點東西,當然也會悄悄做些有益於社會但與寫作無關的事。不管我配不配,我確實是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我現在最應該做的事,就是盡快回到書桌前,寫出好的作品。”莫言再次懇求,“我隻想安靜寫點東西”。莫言多次表達的這番心願,對一個作家來說本是非常正當合理的,為什麼會反複懇求而求之難得呢?

■還原鏈接:照應題料,引申素材。這篇考場佳作開篇即徑直運用時新素材:“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全國掀起一陣莫言熱。而莫言本人在開完一場新聞發布會後便消失在大眾的視線,安靜創作新作品。”此意為表達“唯寧靜方可致遠”的正麵論點佐證。而接下來的“在我看來,莫言便是那隻在人跡罕至的山洞中的美麗蝴蝶。人們借諾獎發現了這隻蝴蝶,而蝴蝶選擇的是退居山洞深處,正如莫言選擇遠離公眾。因為那樣的安靜環境才適合這些美麗的精靈,適合莫言。”這一番議論,既照應了作文題料內涵,又引申出莫言素材的寓意,把“偉人正是懂得尋找寧靜才能夠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睞內心安寧之人”的觀點表達得有據有理,亮點凸顯。

◎素材還原現場二:周汝昌,新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第一人,享譽海內外的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周先生於1953年出版代表作《紅樓夢新證》,以豐富翔實的內容及開創性,將《紅樓夢》實證研究體係化、專門化,被譽為“紅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著作”;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石頭記會真》是他曆經50餘載潛心努力,對11種《紅樓夢》古鈔本的彙校勘本,堪稱當今紅學版本研究之最。他一生淡泊名利,全部投入到紅學研究中,為紅學發癡,為人單純。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囂,一生不受世間瑣細惱人,著一個清淨,無幹擾之憂,人也超逸若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