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嗬,蝶失不是偶然。我們何時才能如梭羅一般,坐在時間的溪水裏垂釣天上的星星,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
【素材還原】
◎素材還原現場:1845年3月,美國著名作家梭羅向《小婦人》的作者阿爾柯特借了一柄斧頭,就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並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瓦爾登湖畔之後,他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卜、玉米和馬鈴薯,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1847年才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他又住在愛默生家裏。此後他患了肺病,於1862年病逝於康科德城,年僅45歲。短暫的一生中,梭羅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
■還原鏈接:
其一,敘中寓議,典例描述。為了印證“走向外界,我發現,其實是走向內心”的引論,強化主旨意義,考生巧妙地將梭羅的相關事例精述於字裏行間:“梭羅扛把斧頭,在樹林間自給自足地詩意棲居。他修剪門前花樹,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縟節,如同大自然般自由呼吸與生活。”值得讚賞的是,這麼簡短的敘述中又有間接議理的要素,既緊扣題旨,也比引申,恰到好處。
其二,以問作結,意味悠長。如果說考生於主體部分的梭羅引例是作為一種正麵論據使用,那麼“我們何時才能如梭羅一般,坐在時間的溪水裏垂釣天上的星星,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的煞尾,則是二用梭羅事例素材以問作結,大有反向啟迪、卒章顯旨之功,亦有引人深思、意味深長之效,令人拍案叫絕。
【運用揭示】
許多考生對梭羅的人生經曆與文學成就並不陌生,而要在考場作文中熟練、巧用運用其典例素材,為作文的“材料豐富”增色,則可從不同角度去剪輯與挖掘。
◎示例一:盡管梭羅在美國思想史上以自然保護著稱,他的《瓦爾登湖》也主要以描寫自然為主,但是我們可以從他的字裏行間體會到那種深深的人文關懷。應該說,梭羅是以人文的眼光去觀察和描寫自然的。可以說,梭羅是一個自然主義者,也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離群索居的行為背後是對人類文明發展深刻的人文關懷。在梭羅看來,常人眼中孤獨的荒野是道德的綠洲,而喧囂的城市則是精神的沙漠。“我們讓這個小屋洋溢著笑聲、清醒而深沉的談話,這些都足夠彌補瓦爾登山林很久以來的寂靜。比較起來,百老彙反而安靜、偏僻。”他以孤獨的個人主義實踐,昭示了自然而然的生活對於現代文明的價值。
【運用亮點】文段作者聚焦梭羅現實的“孤獨”,凸顯其內核的“人文”,“他離群索居的行為背後是對人類文明發展深刻的人文關懷”的議論中有讚許,評價裏多欽敬。這樣,就把“梭羅,一位文明世界的孤獨行者”的主旨觀點詮釋得有理有據,引人遐思。
◎示例二:梭羅那一把刀、一根鐵鍬、一把獨輪車,外加燈光、文具和幾本書,就足足生活了幾年。梭羅願意去拜訪在簡陋的屋子裏過著簡樸生活的國王和王後,但是如果被帶進一座富麗堂皇的現代宮殿,他則希望能學到倒退走出這座宮殿的本領。由此可見,梭羅對奢侈生活多麼蔑視。另一方麵,他對大自然的索取,從來不過分。在現代社會裏,人們的物質欲望無限膨脹,人類在走向退化和墮落,而“造成國家萎靡不振和崩潰毀滅的是奢侈”。如何才能避免人類的退步?梭羅為我們指明了前行之路:到大自然中去,把自己的物質欲望降到最低限度,過最簡樸的生活。
【運用亮點】對於親近自然、擁抱自然、保護自然,古往今來,真正去親身實驗其理論主張的哲人,恐怕梭羅是獨一無二的。文段緊緊圍繞梭羅在大自然中生活的特殊經曆,在指出“人類在走向退化和墮落”後,挖掘出“到大自然中去,把自己的物質欲望降到最低限度,過最簡樸的生活”的深刻文旨,呼籲當代人與大自然為友,追求梭羅寧靜、安謐的精神境界,頗具現實啟迪意義。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