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3年高考天津卷作文素材運用解析(1 / 2)

2013年高考天津卷作文素材運用解析

考點·演練

作者:匡立慶

【考題回放】

閱讀下麵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中國自古有“學而知之”的說法,這裏的“學”,通常被理解為從師學習。韓愈就說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獲取知識、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徑日趨多元。請結合你的心得和體驗,在“而知之”中的橫線處填入一字,構成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學而知之”為題;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素材分析】

因為這是一道半命題作文,立意的角度很多,可資利用的素材也有很多。選擇素材的時候既要注意新穎時尚,更要注意典型切題;使用素材的時候既要把素材與觀點之間的聯係點明點透,又要深入挖掘素材中與題目切合的要素,表達自己獨到深刻的見解,使自己的文章與眾不同。

1.素材選擇示例:

周星馳導演的魔幻大片《西遊·降魔篇》中,玄奘在經曆種種磨難之後,終於修成正果。在電影的結尾,玄奘沉痛地說:“有過痛苦,才知道眾生真正的痛苦;有過執著,才能放心執著;有過牽掛,了無牽掛。”

這一素材比較時新,適合運用的角度也比較豐富。從玄奘的角度來看,他經曆了種種痛苦,所以對人世間的痛苦才有深刻的體會,適合“痛而知之”這一命題;從驅魔人段姑娘的角度來看,她執著於愛情,為愛情而死,隻有她才真正明了愛情的真正含義,適合“愛而知之”這一命題。

2.素材運用示例:

恨而知之

素材呈現:日本與中國近在咫尺,但它其實並不是一個我們“很熟悉”的國家,大多數中國人了解的日本往往都是靠支離的碎片拚搭起來的一個模糊的印象。央視記者白岩鬆出版於2007年的《岩鬆看日本》以媒體的視角和新聞人的敏感,對日本政治、經濟、生活、文化、時尚、娛樂等諸多方麵作了近距離觀察,並在此基礎上將所見、所感、所悟整理成了文字。整本書既不似專家學者般一味的深奧,也全無情緒化的議論和泛泛之談。這本書以“把愛恨放下,先去了解”為宗旨,麵向未來,把日本“放在手術台上研究”,力求以平實、客觀的描述,將一個真實的日本呈現給讀者。

運用示例:由中國日報社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第八次“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對日本持壞印象的比例依然維持在六成以上,其中的第二位理由是“對侵略曆史缺乏正確認識”,主要表現在修改曆史教科書這一事件上。而事實上,日本那些修改過的曆史教科書,在日本國內的使用率從來沒超過5%,在中國媒體最憤怒的時候,甚至沒有超過2%。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痛恨日本的時候,我們並不了解我們所痛恨的對象。既然我們的憎恨都不夠準確,那麼,我們的打擊還能準確嗎?

好在我們中國已經有人做了這樣一件“恨而知之”的好事。央視記者白岩鬆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岩鬆看日本》,以客觀的視角,對日本的政治、經濟、生活、文化、時尚、娛樂等諸多方麵作了近距離觀察,把日本“放在手術台上研究”,力求把一個真實的日本呈現給讀者。

“恨而知之”,就是去了解自己恨的對象,讓自己恨得具體恨得準確。在這一過程中,“恨”既是我們了解事物的出發點,也是我們探索研究的動力。我們要合理利用好“恨”這一情感工具,讓自己探索事物的興趣更強烈,渠道更豐富!

【考場作文】

頓而知之

一考生

①人生夢想的旅途需要不斷地追求,向上高飛,方能達到巔峰,看到與眾不同的精彩。然而,若是一味地前行而忘了停頓,則也可能會陷入盲目行走而不知初衷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