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思維惰性,精心選用素材
考點·演練
作者:齊銘
【考題回放】
閱讀下麵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發現並買下一塊晶瑩剔透、大如蛋黃的鑽石。他請專家檢驗,專家大加讚賞,但為鑽石中有道裂紋表示惋惜,並說:“如果沿裂紋切割成兩塊,能使鑽石增值;隻是一旦失敗,損失就大了。”怎樣切割這塊鑽石呢?商人谘詢了很多切割師,他們都不願動手,說是風險太大。
後來,一位技藝高超的老切刻師答應試試。他設計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後指導年輕的徒弟動手操作。當著商人的麵,徒弟一下子就把鑽石切成兩塊。商人捧起兩塊鑽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師說:“要有經驗、技術,更要有勇氣。不去想價值的事,手就不會發抖。”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命題解讀】
這道作文題,審題立意難度不大,很明顯,材料最後一句話“要有經驗、技術,更要有勇氣。不去想價值的事,手就不會發抖”就是我們作文立意的出發點。我們可以立意:要有經驗、技術,更要有勇氣。也可以立意:做事情要拋掉顧慮,扔下思想負擔,心思專注;要勇於嚐試等。當然,最好不要單純的寫勇氣,因為材料強調的是兩方麵,既要有經驗、技術,也要有勇氣,所以應該注意辯證分析,聯係兩方麵來談。
在作文的素材運用上,同學們普遍存在最突出的兩方麵問題:一是素材俗濫而不當;二是論據一擺完事,不知道運用素材展開分析,論證觀點。
在作文的選材上,我們特別注意的是,選材要精當,力避那些俗濫的素材。比如今年寫得最多、被用得最濫的還是感動中國“最美”係列,“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教師”張莉莉、“最美司機”吳斌等,這些人物用來寫勇氣當然也行,他們能做出這樣光輝的事跡,都表現出很大的勇氣,拿他們做論據來論證“勇氣”是可以的,但他們能做出這樣的事,更本質的原因是,他們有愛心,品德高尚。所以,選用這幾個素材來論述“勇氣”,並不切當。況且文題中的“勇氣”,是指做事,追求成功,不要畏縮、猶豫,要有勇氣,和做人做善事要有勇氣還是有區別的。而且這個材料裏的“勇氣”也是和“經驗、技術”相聯係的,這些“最美”素材顯然和這些沒有聯係。
那麼,怎樣才能找出恰當而有新意的素材呢?
大家根本不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對論題深入的思考,缺少多角度的分析,缺少靈活聯係生活,聯係我們的積累的主動意識,總之,我們真正缺少的其實是發現素材的眼睛。比如,有同學選用的是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這個素材,用在這裏,便新穎而恰當:華佗的成功,既有經驗、技術的因子,也有勇氣的因素。這個素材可以說大家都耳熟能詳,誰人不知道?但是這樣經典的素材卻很少有同學能想到,相反,更多同學都一窩蜂湧向“感動中國”人物,這是不是我們的思維惰性在作怪呢?在這裏,很多同學立好意後,就急不待言地想:寫什麼例子呢?然後腦子裏就不由分說地湧現出老師平常讓大家背記的“感動中國”人物等素材,再然後就是寫哪一個呢?就寫這一個吧,我看著這個和我的中心有點聯係,於是下筆寫將起來。這個運思的過程,問題出在哪裏?選材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沒有求當、求新的強烈意識。對你確立的中心?你是怎樣認識的?你為什麼有這樣的主張?你準備從哪些方麵切入論述這個觀點?按怎樣的次序展開論述?想清了這些問題,才能說到我用什麼材料來論證我的觀點。沒有想清這些問題,就開始找材料,豈不是沒頭的蒼蠅——亂撞?比如,我要寫“要有經驗、技術,更要有勇氣”,我怎麼論證我這個觀點?我想好了,我準備從三個層次逐層深入展開我的論證:第一,首先寫成功,需要知識、經驗;第二,僅有知識經驗還不夠,還需要勇氣,第三,知識、經驗和勇氣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那麼,誰事業有成,靠的是自身的知識、經驗?這樣一想,很多材料就會不請自來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育種憑的不是他的雜交育種技術和豐富的工作經驗;馬未都一無家教二無師傳卻成為赫赫有名的民間收藏家,靠的不是他自學而來的文物知識以及逐漸積累的文物辨識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