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克服思維惰性,精心選用素材(2 / 3)

後麵兩點,也是如此。所以說,不是我們缺少素材,而是我們缺少思考。有的同學為什麼翻來倒去都是寫屈原、司馬遷、杜甫、蘇東坡這幾個人,一是因為他們平常確實不注意積累,素材貧乏,二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惰性在作怪。這幾個用得順手,無論論述什麼觀點,隻用這幾個素材。有意識避開那些俗濫的素材,注意在材料上不與別人撞車,極力避免作文“千人一麵”,是我們寫作時應追求的。怎麼找到恰當而新穎的素材,關鍵在於,我們必須克服思維惰性,深入分析問題,尋找問題和生活諸現象的聯係,調動起我們的生活積累。

在素材運用上,同學們存在的第二個普遍問題便是論據一擺完事,不知道運用素材展開分析、論證觀點。

很多同學還存在著簡單化的因果思維,都是把素材囫圇個往那兒一擺,也不剪裁,然後末尾加上一句“因為……所以……”便完事。因為誰誰自信了,所以成功了;因為誰誰懂得堅持,所以他成功了。前麵的敘述冗長,卻全無人物怎麼自信、怎麼堅持的敘寫,後麵也沒有相關的分析:自信、堅持等在人物成功的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沒有這個分析的過程,道理怎麼能夠闡述明白?論證怎麼能夠透徹而有力?

有的同學也許會說,道理我知道,可我還是不會做。該怎麼展開論證?

論證的關鍵在於說清材料和觀點之間的聯係,以證明論點。那麼,我們就需要理清:材料哪裏能證明論點?怎麼能夠證明?展開這些分析,論證也就走向了深入。我們且以一個實例來看,還是前麵所說的那篇文章,該考生選用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來論述“知識、經驗和勇氣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他是這樣論證分析的:

經驗、技術、勇氣三者是相輔相成的,隻有擁有三者,我們才更有可能做成大事。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對於華佗來說,如果他僅有麻醉等技術,沒有為關羽刮骨的膽識和勇氣,這個醫學神話能被創造出來嗎?如果華佗僅僅有勇氣,敢於輕率給患者動刀,可是,沒有麻醉等技術,沒有豐富的治療經驗,又怎麼能夠保證刮骨療毒的成功呢?因此,它們三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同時擁有三者,你才能堅定前行,真正成就一番偉業。

這段話給我們的印象是說理透徹,論證有力,卻又要言不煩,非常簡明。該考生是怎麼做到的?他選用素材,不是照搬照抄,而是運用它,展開分析。怎麼分析的?主要運用了假設論證和反麵論證以及辯證分析。“如果沒有……僅有……又怎麼……”這樣一分析,這兩方麵之間的關係也就明白了,道理說透了,觀點也就站得住了,立起來了。一上來,就不是敘寫材料,而是分析材料以證明觀點。我們說,寫議論文,要擺事實,講道理,可是很多同學,隻擺事實,不講道理,或者講不透道理。

【考場佳作】

成功三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