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思考,深分析,寫出十足的思辨味兒
考點·演練
作者:華世賢 豆黨鋒
曆年高考作文命題者一直關注哲理思辨類考題,如2011年上海卷“一切都會過去與一切都不會過去”; 2012年江西卷“沒有什麼與擁有什麼”;福建卷“路程與時間”等,這些試題均考察了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2013年此類試題又明顯增加,如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圓”;福建卷“自由與地層”;遼寧卷“沙子與珍珠”;重慶卷“大豆與豆腐”;江西卷“怕與不怕”;廣東卷“三家對待慈善的態度”;上海卷“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與世界上更重要的事”等等。
但從閱卷現場來看,許多考生對此類作文如何有效地運用素材並非是完全“無知”,而是缺乏思維的深度。如列舉一個素材後而沒有任何分析,這類現象是典型的以例代析;又如有些考生也試圖對素材進行分析,但要麼淺嚐則止,要麼過於絕對化等等。那麼如何對素材進行有效分析,寫出十足的思辨味兒,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思維進行分析……
思維一:用一分為二、實事求是、客觀全麵的態度看問題
用一分為二、實事求是的觀點去分析問題,才能全麵客觀地認識事物。故考生在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它的正麵,也要看到它的反麵;既要看到它的主流,也要看到它的支流;既要看到它的成績,也要看到它的問題……
佳作示例:
中國富豪陳光標高調行善,在獲得無數榮譽的同時,也一直飽受詬病,原因在於他的急躁與高調。在他的每一張宣傳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過他援助的貧苦百姓。但是那些解決了生活困難的農民,即使是笑著的,也難掩一臉的卑微與怯弱。陳光標這種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無疑是傷害了他們的尊嚴。相反,大連市的微塵就做得比陳光標好多了。微塵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組織,由無數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給需要的人
送去錢財,卻不留名,不求回報。這種慈善方式給受助者留下了足夠的尊嚴。由此可見,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實大不相同。窮人也有尊嚴,當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臉。慈善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有心靈上的。因此,用一種更溫和、更合適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幫助他人。
——2013年廣東卷優秀作文《當慈善遭遇傲骨》片段
作者用一反一正兩個例證闡釋了行善方式的不同給受資助者造成的心理影響,進而呼喚用一種更溫和、更合適的方式去做慈善。在對慈善的問題上,考生既看到了它的成績,也看到了它的問題,可謂實事求是、客觀全麵。
思維二:用普遍聯係的眼光看問題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上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世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議論文寫作中,考生應運用普遍聯係的觀點,善於分析形式與內容、結果與原因、必然與偶然、現象與本質等之間的辯證關係。
佳作示例:形式與內容
韓國是一個整容大國,因為韓國文化裏對外表極為尊崇。韓國青少年自殺率頗高,而對外表的不滿意又是自殺的主要原因。愛美之心無可厚非,但這樣的極端表現真是讓人困惑。韓國小姐的照片公布後引人吐槽,個個都是標準的錐子臉大眼睛小嘴巴,幾乎長得一模一樣。更讓人不解的是,已經美得無可挑剔的韓國明星也需要靠整容來撫慰自己內心對醜的恐懼。上善若水任方圓,外表怎樣並不真的就能改變你的一生,而內心豐盈才是真正的美。上善若水任方圓,努力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科學文化水平及道德修養才是我們應該努力去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