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著急家長VS做義工學生”等4篇(1 / 2)

“最著急家長VS做義工學生”等4篇

指點·活用

作者:王龍偉

最著急家長VS做義工學生

素材A 為孩子報17個培優班

這個暑假,徐女士注定是最忙的,因為,她要陪自己的孩子輾轉於多個培優班。7月14日,新華網報道,從兒子Jerry半歲至今,武漢徐女士累計花費近12萬元,先後為5歲半的兒子報了17個培優班,被戲稱為“最著急”家長。這個夏天,徐女士也為兒子定了周密的培優計劃:周一拚音,周二陶土,周三聲樂,周四英語,周五鋼琴,周末識字和數學……對此,有人表示理解,認為家長用心良苦;有人質疑,認為“欲速則不達”。

素材B 台灣學生酷暑做義工

7月17日,來自台灣的27名中學生開始了為期8天的武漢之旅。8天時間,27名學生為文華中學粉刷教室,到養老院看望老人,到黃鶴樓宣傳環保。不同於觀光旅遊,他們的武漢之行更多的是開展誌願服務,做力所能及的事。台灣的家長們希望孩子通過做義工學習到服務別人的理念,並接受一些專業訓練,比如社會福利、環保、文化教育、消防急救、交通等。既提高孩子自身的素質,也能服務他人。

【素材點撥】徐女士相信,隻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才能獲得更為美好的人生;台灣的父母則認為,應該讓孩子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有服務他人、社會的意識。無論是武漢的徐女士,還是台灣的父母們,其出發點都是希望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一樣的初衷,卻有不一樣的行動。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鬆,開始跑得快的,不一定就能跑得遠。與其剝奪孩子的假期補課,不如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培養對生活的興趣。過早地將孩子埋在知識堆裏,不如讓他擁有對知識的好奇心。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素質的培養遠比知識的灌輸重要。

【適用主題】教育的方式;焦慮;目的與方法;不要讓愛走錯方向;盲從與理性……

北大拒絕索金狀元V東京大學學術醜聞

素材A 北大向索金狀元說“不”

北京大學招生辦7月22日表示,在今年高考誌願填報谘詢階段,北大明確拒絕了少數企圖向北大索要巨額獎金、進行討價還價的所謂“狀元”。北大的新生獎學金將發放給家庭有困難、無法負擔學費和生活費的優秀學生。其負責人表示,北大要從培養“人”而不是招收“分”的目標出發,超越目前國內高校盲目爭奪高分生源的惡性競爭。北大要用實際行動切實堅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責任和誠信,使教育回歸本質。

素材B 東京大學曝學術不端醜聞

東京大學25日宣布,撤銷該校原教授加藤茂明所在研究團隊發表的43篇論文。加藤茂明是日本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權威,東京大學在對加藤茂明參與過的165篇論文進行調查時,發現有43篇論文存在故意捏造行為。同日,東京大學政策展望研究中心教授秋山昌範被控詐騙科研經費而遭逮捕。秋山曾以購買“研究必需品”為由,騙取2000餘萬日元的研究經費。在日本,以論文數量論高低、“贏者通吃”已成為學術機構的普遍現象。

【素材點撥】當教育越來越多地與物質糾纏時,純淨的校園也將沾染更多金錢的味道。當輝煌無比的狀元而今裹挾著依舊燦爛的光環向名校索要巨額獎金時,北大向他們說出了“不”,對他們的拒絕顯示了北大對大學責任、良知,對教育本質的堅守;當論文數量成為學術人員升遷的重要指標,當自身名望成為獲取資源的重要手段時,有人就在名利的漩渦中迷失了自我。規則和製度固然有約束的作用,但如果失去了自身信仰,沒有了道德規範、職業操守,終會讓自身和社會蒙羞。

【適用主題】堅守;求才與求財;現代迷失;職業操守;責任的魅力;心靈的困惑……